全国各地知青沉痛悼念知青作家刘晓航
刘晓航老师走了,永远地走了,在许多知青群里,举行了网络悼念活动,大家或者发表文章,或者作诗填词,以表达对这位知青学者离去的悲痛之情。下面将部分知青朋友的文章和诗词转载于此,以纪念刘晓航教授。 晓航远航,前往天国,对他的哀思却还在绵延。 丁惠民 惊悉昨晚八点四十九分,我的挚友良师武汉老知青作家刘晓航大哥走了。一切曾在预料中,只是来的太快了。也罢,世事难料,不知道明天又会是谁让我感到悲哀。人生苦短呀!走就走吧,谁都会有这一天,只是我们尚还活着的人,应该好好反思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晓航大哥走好,你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精神财富,我答应你的事会竭尽全力去努力。 安息吧,天堂里再也没有上山下乡。 丁惠民 .10.23. 一本书和一个人悼念知青著名作家刘晓航教授陈与 武汉的黄鹤楼突然大哭 哭声传到了几百公里的重庆 一群原云南建设兵团的战士 在嘉陵江畔让秋日降下半旗 《我们要回家》的每一个字 都是杜鹃喋血每一个词语 都是咽不下的片片呜咽 为了这本书 一个人 就是笔记本 就是一杯浓茶 一杯咖啡 在去上海的列车上是一身汗颜 在到重庆的轮船中是一叶疲惫 在北京的航班上犹如旅行包里 挤满了牙膏和毛巾还有几枝钢笔 从血液里挤出来的颜色 红了一个时代的朦胧晨曦 就是这本书感动了重庆 让嘉陵江畔和武汉在加深的秋阳中 紧贴波光粼粼的江水 从沧海桑田走进了葱郁田园 重庆记住了刘晓航 中国记住了一本书 让不高的他从此高大起来 一发不可收拾的刘晓航 进入研究历史研究一个时代阶段 他又是历史文化的注释者 写下了很多中国象形文字 写下了很多中国母语 这一本本书如一个时代的灯火钟声 像坚硬的锄头袅袅的炊烟 还有犁铧犁出的青涩内核 白纸黑字有勿忘我 百合花在深秋寻找雨声水声 留在旷野上的一簇簇野火 就是在一本书中改变了一个时代 中止了波澜壮阔的上山下乡运动 让回忆唤醒了辽远的未来 重庆向南或朝北 都在一本书中独占鳌头 被一大片云朵覆盖 嘉陵江畔来了很多造访者 都是被一本书引到一个群体 被这个群体猛烈地感动 年10月23日下午5点半急就 为知青说话——纪念刘晓航先生开达我与刘晓航未曾谋面。 但刘晓航先生的名字却在知青群中如雷贯耳。 记得上个月,山月先生有文章专门讲到刘晓航《我们要回家》。 这两天朋友们讲述了刘晓航曾耗时数年,辗转重庆、成都、上海、昆明、北京等地(他自己在《我们要回家》后记中未讲到成都、昆明),采访近百名知青,查阅30余部相关著作和资料,写出近40万字报告文学《我们要回家》。 因此,对刘晓航敬佩有加。 为什么敬佩? 一、历时数年。数年或者三年或者五年,人生中真正有效的三年五年,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有几个?纪实文学的写作有一个连贯性和专一性,一旦开始就不好放下,而一旦放下,便很难再续。它需要的是执着与坚韧,我们绝大多数人办不到。 二、业余。他有自己的工作,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虽然大学老师授课量不是很大,有较多个人支配的专业研究、分析、探索等等时间,但写作,尤其是知青写作却是业余,他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采访、写作《我们要回家》的这数年时间的所有寒暑假估计都搭进去了。亲戚、朋友甚至家庭、父母、子女的事几乎都不管不问,更不要说旅游、休假、玩乐。 三、自费。大学有许多研究课题,拿到了就会有非常宽松的国家经费,许多大学老师靠它获得巨额的收入。刘晓航当然有机会或者可以去争取这些项目,但是他放弃了它们而选择了它,便只能自费,数年时间不说吃、住、用等耗费,单单车旅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四、苦累。写纪实文学与小说不同的是需要亲自采访,采访近百名知青不说旅途劳顿,仅仅寒、暑期间的四处奔波,时热时冷,风寒感冒,身体稍差就会难以坚持。 刘晓航已出版作品16部,可说著作等身了。但其中知青文学作品就有7部,可见他对知青问题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angwoa.com/wwwzw/9798.html
- 上一篇文章: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退休教授李志舆去世享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