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叫周的“勿忘我”前辈,媒体圈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个名字——中国最年轻的总统。

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年7月毕业于华侨大学中文系。毕业后通过各种招聘和考试进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年3月,还不到26岁的他离开南方报业,成为《东莞日报》执行总编辑。28岁创办《东莞时报》;年8月,31岁成为《云南都市报》社长、总编辑。

对于很多人来说,从22岁到28岁的六年是人生中最黄金的岁月。你这几年的努力程度,将直接决定你到了中晚年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我认为周深谙这一常识。年,我有机会参加了他举办的首届《城市时报》青年记者训练营,从国内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挑选了20名学生参加,提供食宿和费用。虽然我之前听过他的故事,但直到真正接触到他,我才知道他为什么会变成他。

白天,他的办公室很少开门。他必须参加这个会议和那个活动。他算了一下,一天转三四圈是很常见的。如果你想找到他,最好在晚上10:30以后,当他在晚上8:00或9:00最忙的时候,他必须在页面上签名。10:30以后,如果同事来访,他会泡一壶绿茶和他们聊天。如果什么都不发生,他就会闭门学习。他的办公室里有许多好书,其中大部分他都读过。他晚上很少回家,基本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他经常在飞机注册时间结束前几分钟到达机场;有时候,你在办公室吃一份红烧肉外卖,还得在朋友圈炫耀一番。他根本没有报社社长的架子。他的衣食住行都围绕着他的工作。如何方便他的工作,如何去做。当我早上多次去办公室时,我在走廊里遇到了他。他头发直立,脸也没洗。

很多同事建议他说:“我不需要尽可能多地去参加我不能参加的活动。不值得,因为我每天都很累。”他这样解释:“人,总会有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如果你做得好,你可能会做好每一件事。如果一件事做不好,那么一切都做不好。就像学习一样,比如你今年获得了“三好学生”,也许明年国家奖学金就会来找你。工作和做人也是如此。”

他最近做的一件事是深圳大学邀请他成为国防委员会委员。按照惯例,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写作过程后,给出一些评论或建议就足够了。但他做的是在《深圳晚报》8页展示这些学生的毕业作品。他说,他会给这些优秀的学生最高的赞誉,为青春加油。他努力做一切有意义的事情。当其他报社同事为一个选题兴奋时,他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环节入手,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每一个小选题的光彩,这让他这个总编越走越远。

他说:“我有一个小习惯。有空的时候,我会找出以前的照片,看看他的眼睛,看看他的脸。你会发现自己一会儿状态很好,眼神清澈平和,一会儿松懈暴躁。你可以从眼睛里面看到东西,它们是从内心诞生的。这也是我永远不会放弃努力的原因。希望能有一种由内而外的感染力,感染同事。”

我相信,他每天“挑战工作极限”的努力,是他成为周的原因,而不是一个三四十岁仍是“媒体打工者”的普通记者。

人有很多很难改变的东西。比如,只有当他们失败了,不满意的时候,才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angwoa.com/wwwzw/9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