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证券经纪人协作网

今日在深圳晚上组织了此次私募培训的聚餐,席间喜牛集团总裁(原上海从容投资总裁)郑莹总与民间高手罗老师向我们共同推荐一部适合私募与证券从业人员观看的电视连续剧《天道》,王志文主演,希望各位网友喜欢!

更高级的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神就是道,道就是规律,规律如来,容不得你思议,按规律办事的人就是神。

一位资深人士评价道:

“很难给这部电视剧归类,痴迷音像的土匪级发烧友、超凡脱俗的天国之恋、杀富济贫的商战神话等传说级人物和离奇的故事,构成了一部很怪的电视剧。这部戏刻画了一个高人,其厚重感和历史感以及思辩意识,都带给观众强有力的冲击,可以说,这部戏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女人看爱情,男人看商战”。

因而,《天道》又称是商人必看的教科书式电视剧。

只是,远不仅仅止于这些;在乎你观后的所感所悟。

以我感觉,如是剧中一句台词——

人原来可以这样活着,灵魂原来可以这样滋润。

观感择录一:极品混混

《天道》剧最大的看点,即是王志文扮演的丁元英。

他是该剧的灵魂,所有情节是围绕他而得以铺展;他还未及出场,芮小丹的朋友肖亚文就给出了定义:

“是人、是魔都可以,就是不是人。他跟人的思维颠倒了,不是人的思维;柏林有个居士说他是极品混混。

一旦对他动了那种心思,你就算把地狱之门打开了。以我的智力,我理解不了这种人”。

可以是魔、是鬼,却不是人的人,丁元英会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看问题角度不同,其结果必会有所异。

尼采说“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这是丁元英的好友韩楚风对他的评价。

剧中有一段“五台山见佛”的情节:

智玄大师端起茶碗呷了一口,放下,说:“施主身上乃三气居中啊。”

  韩楚风不解其意,问:“哪三气?”

  智玄大师答道:“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

  韩楚风闻声心里一颤,没有人能比他更了解丁元英了,这正是丁元英的真实品性。他惊叹大师的观察力,问道:“十分之气,还有一分呢?”

  智玄大师说:“还有一气住于身中,游离心外——痞气。”

  韩楚风脱口而出一个字:“绝”!

在《天道》剧中,丁元英既是一个精于谋算的金融投机者,又是大彻大悟的悲悯之人;他是一个驰骋商场的实用主义者,又是一个与世无争的都市大隐,一如他说:

“人从根本上要面对两个问题:一、生存,得活下来。二、是要回答生命价值的问题,让心有个安住”。

他深刻参悟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熟知人性;他是个不动声色的生活旁观者,亦是义无返顾对爱至情至圣的人。

“天下之论道到极致,百姓的柴米油盐;人生冷暖论道极致,男人女人的一个情字。”

他有着超度常人的思维和睿智,仿佛一切的人和事都在他的感知之中;他为人处世与众不同,不按常规出牌,个性极不入世,常令人难以理喻。

“他永远不会跟你吵架,他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渗透着对世俗文化的居高临下的包容,包容到不屑于跟你讲道理,包容到让你自己觉得低俗、自卑”。

他是掌握并遵循规律的人,一个得道之人,一个随性重情之人;举重若轻,在常理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人。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他的思维和行为,在崇尚金钱与权利的社会里,谓是凤毛麟角,标新立异;他活得明白活得透彻。

“大爱不爱”一般人做不到,做到的人不一般。

很少有人真正理解他,因而也极少有人能够和他站在一个高度、一个层面来对话;他是孤独的。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越是头脑简单的人越需要点缀和填充,而头脑复杂的人,则对简洁有着特殊的心理需求”。

他评价自己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极具偏见的人”。

正应有“偏见”,他才会深刻反思一个人在主流文化中应扮演的角色,悟到保存自我、尊重规律的重要。他以对天道的认识和思辩,以对文化属性的抽身反思,获得了缜密的大智慧。

“神就是道,道就是规律。规律如来,容不得你思议,按规律办事的人就是神”。

他在精神方面的超现实,某种程度也决定着在生活中与众的格格不入;他的自我修炼颇似于出家人的修行状,便也应了芮小丹那句话:

“剃了头发就可以当和尚”。

就一般而言,孤独者很难被他人所理解,常常也不期许得到他人的理解。

丁元英无疑是孤独的;孤独到长时间里依靠方便面度日,大隐于市,而不为人知。

他淡泊名利证到“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男人的内心深处,其实渴望着他所需要的情感呼应,一种博大、温润的爱。

无私、单纯、本真的小丹,给予了他这种爱。

由丁元英对小丹的感情来看,恰恰是孤独的人,一旦走入真爱,定会强烈、专注到极致。

他确实将小丹视为了人生知己,至情而至圣:

“有招有术的感情,招术里边是什么不去论它了。没招没术的感情剩下的就是造物主给的那颗心了。

小丹回德国探亲,思念驱使他不远万里飞赴特拉维夫,伴她游历圣城耶路撒冷;他戏称是“千里送身”。

当有人指责他对小丹临别电话的冷漠,质疑他对小丹的情感时,他保持着沉默;他的情感是无须要向任何人解释、证明,他对人性太过了解。

“情感不需要证明,证明本身就是对情感的亵渎”,这也只有小丹才能理解。

小丹的以身殉职(书中描写是“自尽”),他伤恸吐了血,他是动了真情的啊!

对于丁元英,肖亚文有过一席话:

“认识这个人就是开了一扇窗户,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能让你思考,觉悟,这已经够了”。

由《遥远的救世主》到《天道》,丁元英似如一个真实的存在,弗远亦弗近,咀嚼不尽。

一如饮食,想吃什么,便是体内缺少了什么。

在丁元英这个虚拟的智慧化身前,唯一的感觉,是自己知识的贫血;而知识正是真智慧得以产生的根基。

于是,贪婪的消化着每一个章节,每一段如涅槃一般充满玄机和智慧的语言。

然而,更大范畴里的自身不足,深感自愧;如大爱之心,如人格魅力,如悲天悯人,如自我修炼,如灵魂归宿感……

“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

无论你情愿与否,观《天道》,你必会是——

“觉悟天道,名开天眼”。

于不知觉中,便被丁元英“扒拉了灵魂”。

观感择录二:音乐之道

《天道》以音乐艺术为主线贯穿,以经济变革为背景铺垫,以凄美爱情作人性修饰,最终融入在“天道”的哲学理念中。

道亦有道,《天道》中的音乐,自也有其道。

《天道》中的音乐概念,包括有——音乐、唱片、音响、发烧友、音响公司、北京音响展;是剧情的重要元素。片中男女主角的非凡情爱,也缘起那一曲天籁之声——《天国的女儿》。

男主角丁元英,当是一位“土匪”级的音响发烧友,四十万元极品音响与大量进口原版CD唱片藏品,是他在古城临时居处的主要家当。

其人既有大智慧又有平常心,乃即入世又出世的智者;他自称“本是后山人,偶坐前堂客”。

缘于特别之故(不细说),他隐居古城,名下虽有巨额资产,却暂时冻结不得动用;资助朋友之妻,又用去了他备好二年生活费的大部分;过着简朴而与众不同的生活。

即便最为窘迫的日子,寒冬腊月房内无暖气,只以方便面充饥,却依然悠闲泡着功夫茶,吸着“”烟听音乐;生活的颇为“境界”。

极为困顿之下,他又不得不出售收藏的唱片,以支撑日常生活;此时,他无意间一句话,引得芮小丹好奇;她走入他的居室,走近了他的生活,竟发现了不同的人性世界。

原著《遥远的救世主》是这样描写的——

丁元英用遥控器选好指定的曲子,开始播放。

  一个纯净到一尘不染的女声仿佛从天国里倾泻而下,仿佛是一双上帝的眼睛怜悯地注视着人类。

一声,只一声,芮小丹骤然有一种灵魂之门被撞开的颤栗,犹如心灵被偷了去,只剩一副骨架在轻轻的飘着……轻轻的飘着,又感觉自己像一个失重的物体被一种神秘的引力带到了没有现在、没有未来的时空。这是一种什么声音啊,时而像露珠的呢喃,时而像岩浆的涌动,时而让人幻入远古的星空倾听天女的咒语,时而让人在潮水般恢弘的气势里感受生命的悲壮和雄性的本色,向往豪迈人生……

芮小丹被震撼了,心里在惊叹:这是一种什么声音啊!太美了!太让人陶醉了!人原来还可以这样活!灵魂原来还可以这样滋润!

  一曲过后,丁元英关小了音量。

  芮小丹意犹未尽地说:“太好了。这是什么曲子?我可以借走听听吗?”

  丁元英答道:“可以。这是《天国的女儿》。”

当真正以心灵去欣赏音乐,感悟音乐,便自然发现,音乐那净化人心灵力量的存在。

然而,音乐与音乐是不同的。

小丹首次在丁元英家见识了令人“失重”的音乐,便生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力量;被那种纯净、震撼到人的灵魂深处的声音激荡着,她一遍遍地问自己:是心灵的感应还是灵魂在寻找寄托?

音乐为内心纯净的她,洞开了另外一片更高远的天空;她与丁元英由层次悬殊的音响发烧友,逐渐而成为爱情挚友,直将她带入美好的情感世界。

他们因音乐而恩爱,因音乐而更为觉悟。

为亲聆体验“失重音乐”的感受,我在多套音响上作了比较;PC机有源音响自是不提,而单级晶体管功放推出的效果,有感穿透力有余柔和细腻不足,音色稍欠。

在家中,我以前、后级电子管功放推动,只那“一声,只一声”的重放音,那声音就像瀑布雾气一般流淌,犹如来自天国;哀怨声中,仿佛在倾诉天堂的悲伤;瞬间,周身的全部感觉,已被音乐牢牢吸入,失了自我……

曾以为,忧伤近于有悲痛的感觉,程度不同罢了。听《天国的女儿》终才明白,真正的忧伤,却是一种淡淡而深蕴的情绪,它完全脱离了具体的情节和环境,只在你的意识感知里;如果世间真有优雅一说,那么这首曲子所表现出的,则是优雅的忧伤。

在这种忧伤中,人沉寂下来,不作他想。

《天国的女儿》是专辑《thedaughteroftheheaven》(译为:天国的女儿)完整版中第一首;英文原名“Daughterintheparadise”,即译“来自天国的女儿。”

剧中丁元英的极品音响,采用的是DENSEN(丹麦王子)B/前后级,搭配MBL、MBL解码转盘。

《天国的女儿》是一首以普通音响,难以重现的天籁;介质不同的音响,重放出的感觉会有大的差别。

据资料介绍,《天道》在拍摄过程中,剧组租用了当时最好的音响设备,价值高达万元。“剧中设备是16个接线柱,6台机器推”,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也许现在看来不那么高端了,但是在当时,绝对是最顶尖的。”

于是觉悟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好的音乐须要有好的设备来支持(重放),而好的音响设备,不是人人都可具备。

丁元英在剧中有过一席话——

当一个人决定购买一套音响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一种标志了,首先标志着生存能力,其次标志着生活品位。毕竟,这是文化消费而不是生存的必须。

音响(HiFi)断不是生存的必须,是人生达到某个状态,标志性的消费水准,与精神品位有关。

于许多人而言,可能一生都未想过去拥有,或是欲求之而不得;也可能随着生命推进,到下一个状态时有新的变化,或是延续,或是摒弃;这能体现出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生命的态度,精神上的要求。

剧中,丁元英对三位小提琴大师,演奏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的评价,堪是片中的华彩——

冯世杰:这张唱片可真好。

丁元英:还可以吧。

冯世杰:还可以?那就是不怎么可以了?这唱片是你的,这曲子和演奏可不是你的。穆特是卡拉扬的得意弟子,你知道不知道?你说,这唱片哪儿不好?是萨拉萨蒂的曲子写得不好,还是穆特的小提琴拉的不好?好不好你今天得说清楚了,你要说不清楚就走,别怪我瞧不起你。

丁元英:你说咱俩谁成心?

冯世杰:你有理说理呀。

丁元英:我个人认为,穆特的流浪者之歌,还不足以冠一个“好”字。

冯世杰:为什么?

丁元英:你看啊,同样一首曲子,我们以穆特和弗雷德里曼的小提琴来做比较,穆特诠释的是悲伤、悲凉、悲戚,弗雷德里曼他诠释的是悲愤、悲壮、悲怆,不一样。穆特她多了一些宫廷贵妇的哀怨,少了一些吉普赛人流浪不屈的精神。海飞兹当然无疑是一个小提琴演奏家,但是就这首曲子来说,我觉得他的诠释也不一定是最高境界。可能是因为他注意技巧上的严谨,反而染上了一丝匠气,少了一点儿虔诚。所以就三个人演奏的同一首曲子来比较,我觉得穆特是心到手不到,海飞兹是手到心不到,只有弗雷德里曼那是手到心到。

冯世杰:你刚才说穆特是缺了点儿东西,可怎么又说她是心到手没到呢?

丁元英:心是什么?心是愿望,神是境界。那是文化、阅历和天赋的融会。我们当然应该相信穆特太想演奏好了,但是她的性格底色是上帝给她涂上去的,只要她不能超越上帝,那她这个性格底色的脂粉气就抹不去。穆特的手是一双女人的手。

冯世杰:服,真服啊。我一定把这几个版本都买来,好好听听。

……

这也正是《天道》的高上之处,由不得你骄傲;不仅仅在音乐方面。

为兑现承诺送给小丹的特殊“扶贫礼物”,丁元英在音响市场导演出一场惊心动魄的商战神话,成功打造了一个有知名度的音响产品品牌。

刘冰的死,林雨峰的死,是这场商业智慧角力中,最为悲剧的被淘汰者。

欧阳雪曾对刘冰说:

“都说音乐熏陶人。你听了那么多音乐,就熏陶成这样。看来这音乐,你听不听都没多大关系。”

此一席平常话,似在提醒,对于音乐,不要片面追求音响效果而忽略了音乐的本质,不要为音乐而音乐,忽视了精神品质的重建。

此以为是道也。

观感择录三:关于爱情

《天道》中有两段话,我记忆深刻。

  肖亚文说——

相思有多苦,古今的诗词都说尽了。你是女人,有女人的天性,一旦陷进去就很难自拔。丁元英这种人对女人没有意义,是女人就有贪嗔痴,没有贪嗔痴的女人是天国的女人。

芮小丹说——

那么,参禅悟道至天人合一的那种境界,就是天国。道法自然,不具美丑善恶的属性,有美丑善恶分别的是人,不是天。天国之女是觉悟到天国境界的女人,是没有人的贪嗔痴的女人。天国之恋,是唯有觉悟到天国境界的人才可能演绎出的爱情。

为男人,为女子,人生总躲不开一个情字。

芮小丹与丁元英情感的缘起,原是丁元英那台四十万元极品发烧音响,那一曲天籁之声——《天国的女儿》。

小丹被那纯净到一尘不染,震撼到灵魂深处的声音激荡着,她一遍遍地问自己:是心灵的感应还是灵魂在寻找寄托?

由忽视存在到没有好感到用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angwoa.com/wwwzw/8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