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研究与进展
白癫疯游泳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80417/6172475.html 心肌致密化不全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室肌发育不全性心脏病,年由德国Engberding通过心血管造影和超声检查首次发现。年德国学者Goebel等将其称为"海绵样心肌病"。年美国学者Chin等将其正式命名为"心肌致密化不全",年AHA将其归类于"遗传性心肌病"。 心肌致密化不全(NVM)又称海绵状心肌或心肌窦状隙持续状态,过去认为这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肌病,可孤立存在或与其他先天性心脏畸形并存,主要特点是粗大的网状肌小梁和与左心室腔交通深陷的小梁间隐窝。是胚胎初期心内膜心肌的形态学发生受到限制,使发展中的肌小梁不能致密化导致心室发育不全,属罕见的先天性心肌病。本病在儿童中多见,成年人的发病率比预期的要高。病变均累及左心室,亦可同时累及右心室,导致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不全,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心力衰竭。本病主要的病理改变是疏松的肌小梁构成心室肌结构的最内层,将部分心室腔隔成多个小的相互沟通的腔隙,临床主要表现是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内膜血栓伴栓塞。无特殊治疗。 年,贝列特(Bellet)等在尸检的心脏中描述了这种心肌的特征,年恩贝丁(Engberding)报道了首例儿童患者,年金(Chin)等将具有此类特征的心肌病变命名为NVM,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归为未分类的心肌病,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ACC/AHA/ESC)将其设为具有遗传因素的心肌病独立类型。 NVM已逐渐被人们认识 早期资料表明,根据超声心动图(UCG)诊断,NVM的发病率为每年0.05%~8.33%。随着医务工作者认识水平的提高,影像学仪器分辨率的增高及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的开展,对NVM的诊断水平大大提高。 临床表现: NVM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NVM的临床表现多样,从无症状到进行性心功能恶化、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栓塞事件甚至猝死。其早期报道多见于儿童,但最近关于成人发病的报道日趋增多,其中男性约占56%~82%。尽管NVM是先天性发育异常,但症状的首发年龄差别很大,多数患者早期无症状,而于中年甚至老年时发病。 症状出现早晚不一,轻重不同,其表现可从无症状到重度心功能不全,甚至需进行心脏移植,或发生猝死;但亦有60岁以上发病的报道,其差别可能与NVM的程度及其病变的范围有关, 主要临床表现为: 1.心力衰竭主要为左心衰竭,亦可合并右心衰竭,其机制为: ①小梁化心肌及肌小梁间的间隙影响心肌的供血,尤其是心内膜下心肌,引起内膜下心肌纤维化及左室收缩功能明显下降,出现类似扩张型心肌病的表现; ②小梁化心肌可限制心室舒张,产生类似限制型心肌病的症状和体征。 2.心律失常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多见,包括易导致心脏性猝死的室性心动过速;左束支传导阻滞亦较常见;也有报道发生预激综合征的患儿,室性心律失常产生的原因尚不清楚,推测在致密化不全的心肌段,肌小梁呈不规则分支状连接,等容收缩期室壁的压力增加,使局部冠状动脉血供受损,从而引起心脏电传导延迟,诱发心律失常。 3.心内膜血栓伴体循环栓塞主要为体循环栓塞,与房性心律失常或病变心腔内血栓形成并脱落有关。 4.其他某些患儿可出现特异性面容,如前额突出,斜视,眼球震颤,低耳垂,小脸面,腭裂,上腭弓高,生殖器小等。 诊断标准 UCG是NVM诊断和家系调查首选的方法,国际公认的UCG诊断标准有3种。 詹尼(Jenni)等提出的诊断标准最为常用,其内容包括: ①不合并其他心脏畸形(孤立性心肌致密化不全); ②左室部分室壁增厚分为两层,致密层较薄而非致密层较厚; ③收缩末期非致密化层/致密化层比例2(图A); ④UCG可见心室与小梁隐窝间有血流交通。 图ANVM超声心动图的图像 病例.男,55岁。外院诊断“支气管扩张”来诊。心超表现:左心室内见异常粗大的肌小梁和交错的深隐窝(图1~4)。隐窝内血流与心腔相通(图5~6)。 图1.左心室内见异常粗大的肌小梁和交错的深隐窝。 图2.左心室内见异常粗大的肌小梁和交错的深隐窝。 图3.左心室内见异常粗大的肌小梁和交错的深隐窝。 图4.左心室内见异常粗大的肌小梁和交错的深隐窝。 图5.隐窝内血流与心腔相通。 图6.隐窝内血流与心腔相通。 托尔贝格(Stollberger)等的诊断标准也较为常用,主要包括: ①在从心尖部至乳头肌水平的同一层面上,可见3条以上肌小梁(肌小梁定义为与心肌回声相同且与心室收缩同向运动)突出于左室室壁; ②多普勒UCG证实小梁间隙有血流灌注,且与左室腔相通。 Chin等在年提出的诊断标准目前仍被采用,他将NVM定义为 X/Y≤0.5(X=心外膜表面到小梁间隐窝的底部,Y=心外膜表面到小梁顶端)。 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提出采用MRI进行诊断(图B),目前此方法仍不作为首选,但在UCG声窗欠佳时可考虑采用,大部分学者认为应当统一采用UCG的诊断标准,但尚存争议。此外,可将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声学造影等方法作为诊断NVM的补充,提高诊断准确性。 图BNVM磁共振成像结果 心电图常见: ①T波倒置和ST段下移; ②传导阻滞:如右束支传导阻滞(偶左束支传导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 ③心脏肥大:如左室肥大,右室肥大,双室肥大,电轴左偏; ④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窦缓等。 鉴别诊断: 1.肥厚型心肌病心室肌小梁可呈类似于NVM的肌小梁改变,但无NVM时典型深陷的肌小梁间隙。 2.扩张型心肌病可有较多突起的肌小梁,但数量上与NVM相差甚远,且缺乏深陷的肌小梁间隙;室壁厚度呈均匀性变薄,不同于NVM时的厚薄不均。 3.左室心尖部血栓形成心尖部的血栓有时可被误诊为NVM,但血栓回声密度不均有助于鉴别。 发病机制 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肌致密化过程失败 目前认为NVM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肌致密化过程失败的结果。正常胚胎心肌在发育的第1个月,心脏冠状动脉循环形成前,由海绵状心肌组成,心腔的血液通过其间的隐窝供应相应区域的心肌。 在胚胎发育的5~8周,随着心肌的发育,心室肌逐渐致密化,小梁间隙变为毛细血管,形成冠状动脉微循环系统。致密化过程从心外膜到心内膜,从基底部到心尖部。如果此时肌小梁不能吸收并保留在小梁化状态,心肌正常致密化过程失败,腔内隐窝持续存在,肌小梁发育异常粗大,则出现心肌致密化不全,结果导致收缩功能正常的致密化心肌(正常心肌)变薄,收缩功能异常的非致密化心肌很“厚”。病变可侵及左心室,伴或不伴右心室受累。 病理组织学检查不具特异性,阿马米奇(Hamamichi)等对5例孤立性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行右室心内膜活检发现,其中5例出现增厚的心内膜纤维化,3例出现心内膜下纤维弹力组织增生,且部分显著增生的肌小梁中有坏死的肌细胞。 NVM具有显著的遗传异质性 NVM的家族性和散发性病例在国内外已有报道。NVM有家族发病倾向,但并非单一遗传学背景,且散发病例比例较高,国内报道的一组病例家族发病率为11%。国外文献报道NVM的家族发病率为12%~50%,可发生在同胞子女、异父母兄弟、父母和子女及父母的近亲中。在儿童中,X-连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线粒体遗传均有报道,但在成人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较为多见。目前研究表明,NVM具有显著的遗传异质性。目前报道的基因突变主要包括mtDNA、TAZ/G4.5、DTNA、LMNA、ZASP/LDB3、SCN5A和包括MYH7、ACTC、TNNT2在内的肌节编码蛋白基因和其他一些较少见的基因突变。 目前,NVM的分子遗传学机制仍未明确。尽管目前已发现多个基因突变与该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但均不具有特异性。有些基因的变异在此前被认为与肥厚型心肌病和扩张型心肌病相关。此结果提示,不同的心肌病表型间可能有共同的分子病因机制。有研究证实,NVM与神经肌肉疾病密切相关。 劳斯特雷尔(Finsterer)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在88例NVM患者中,40例(46%)曾出现肌酸激酶(CK)升高,8例心肌肌钙蛋白(TnT)阳性。其中70例曾就诊于神经科,57例(81%)同时合并神经肌肉疾病(NMD)。进一步分析表明,由NMD引起的CK升高占79%。因此,有学者建议,NVM患者如伴有CK升高则提示NMD,需要对本人甚至一级亲属进行神经科进一步检查,必要时进行肌活检。对NVM与NMD的关联性研究可能有助于阐明NVM的发病机制。 NVM具有发病机制的异质性 许多学者认为,NVM不仅具有遗传异质性,同时也有发病机制的异质性。在某些病例中NVM可消失,在同一家庭中,同样的突变可与不同心脏表现相关联。目前多数学者支持仅有半数NVM与遗传疾病相关,但同时他们认为,NVM也可以是获得性的(继发性NVM)。继发性NVM是指遗传或非遗传因素导致的心肌功能缺陷的代偿性反应,可能是缺氧或心肌炎的结果。 治疗 无特殊治疗,目前均采取对症治疗。包括: ①营养心肌 ②抗心律失常; ③治疗心力衰竭:强心、利尿、扩血管、ACEI等; ④抗凝治疗 预后:差异较大,有症状者较无症状者预后差。 综上所述,NVM是导致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复杂,遗传因素在病因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同时具有显著的遗传异质性。该病临床表现多样,预后欠佳,诊断方法以UCG为主,但由于MRI分辨率更高且更有前景,对于有些患者还须结合其他影像学手段以提高诊断准确性,但诊断标准尚待进一步统一和完善。总之,NVM需要广大心内科医师给予更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angwoa.com/wwwzw/9312.html
- 上一篇文章: 7月6日昆明斗南鲜花市场交易价格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