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

总编辑:安建功

主 编:郑海军

朗诵:杨惠美编:张瑞杰 校对:卫娟

我喜欢花是静悄悄的

●胡嫣嫣

三月是四季里的花旦,携春天群领了一年的热闹。万物复苏、百花争艳、蜂蝶劳作、冰雪消融,哪一样不是带着活泼伶俐的张扬?伏蛰了一个冬季的生命顺着气候的纹路纷纷舒展,在这愉快的春日,一切都是崭新的,过往如逐渐松软的冻土,融化远去。

闽南的三月并不左右逢源,掺和进了冬天与春天的拉锯战,乍暖还寒的三月,立场十分不坚定,顶着忽上忽下的温度游离在干燥和湿润的矛盾之间。因此,很多花陆陆续续地站在季节的起跑线上,等待春天的号令。

我总想,花的魅力是什么?这世间的花,在空间上,时间上都派得上用场。人们高兴时有花,悲伤时用花渲染得壮烈;出游时赏花,宅家时兴致一来,也摆上了花;大人爱花,小孩将蒲公英弹得满处飞。花是低廉,是高贵,是品味,是随性,仿佛都参进了人的喜怒哀乐。

我认为花是撩人的,能住进人的心里。湘西的小溪谷里长满了芷草,飘逸的花串风致楚楚,散着幽香,让人的记忆跨越了时空,回忆起往事清晰如昨;那需要人捏着鼻子闻的栀子花,被茉莉花一比,更加要香得让人管不着,艺术正顺着絮絮叨叨的生活细节往墙角伸长着藤蔓;粉色荷花开在白洋淀,带了使命感,成了保卫和平的哨兵;童话里梦幻的花园更是多得数不清,玫瑰花自己坐上了王位;地皮上不起眼的苔丝真的幻化成美丽的姑娘,卑微又惨烈,让多少人心碎……这世间的花呀,仿佛总能牵着敏感细腻的神经走过雨巷,邂逅丁香花般的姑娘,那荡漾在深眸里的是一汪春水,开出繁盛的情感。

我喜欢花的心情,就像那地底融化的冻土,静悄悄的,时令带走了寒冷,却总有记忆留下。在我成长的记忆中,我种过花,那些花断断续续地盛开枯萎,直到前几年,我才承认我是没有耐心种养花的。我会为她们的盛开欣喜,会为她们的枯萎而哀戚,但是并不代表我愿意为了她们去开垦这份耐心。后来,我到花店买花,频繁地将种类不一的花插入花瓶,熟知她们在花瓶里所需的水量、花开时间的长短,想来,在花开花谢中也习以为常,但是那些花开的时间,我也有份,而我的喜怒哀乐,花也有份。因为没有根的羁绊,我能在活色生香的花里惬意地品味花的美,这也是一种真情实感的存在,我确实喜欢花,认识很多花,能在路边为不知名的小花驻足,为游玩时的花海潋滟醉心,林林总总,足以证明我喜欢花的心情。

一大束,插在花瓶里,并不是所有的花都愿意竞相开放。

我所知较难养的是玫瑰花,水得管够,而且买含苞的玫瑰需要运气,大概率总有无法绽放的花苞,像极了爱情的遇见;较好养的是康乃馨,水可以很少,随心养,总能开得大朵且花开时间长,是母爱无疑;香水百合算是花中骄子,智者言:“花色淡者香”,但是香水百合既有艳丽的颜色又有浓郁的香气,可谓开得肆无忌惮;还有其他的花,比如桔梗、勿忘我等,介于个人喜好,我都分任她们来做配角。最常担任配角的花则是宜湿宜干的满天星,由白色染成粉紫蓝,等同时间买入的鲜花谢了,将那些本来插水里的满天星插到空瓶子里,当干花摆设,这是陪伴着的珍贵友谊。虽然一起买来的花,并不同时绽放,也并不都绽放,但是这和花的根枝没有关联,你不能说那朵没有绽放的花是坏的,这样的话犹如拿刀狠狠地剜了花心,她们只是用花瓣裹得严实,此刻的花瓣是她们隔绝世界的壁垒。就像我们用钢筋水泥自缚的房子,那些喘息的权利,花也有。

花是一种很微妙的植物。朴实的农耕谚语告诉我们大自然中的花是时间的小跟班。花店里的花从四面八方而来,带着各地域的温度,但并不顺应四季,仿佛与外界的冷热有了结界,让人没有时间感,花能美得动人却像花瓶一样易碎。

家里的长辈常年种养着白百合,百合花谢的时候,他们就将花枝剪掉,花的块茎便埋在花盆里,像只冬眠的小动物,但只要季节的闹钟一响,白百合的枝叶又在我们不经意间窜得老高了,我年复一年地盼着,每年,百合花都如约而至地香满一屋。这些百合花就像亲密的朋友,我们熟知她的脾性,我真希望她能永久地与我们一起。这是从店里买花所无法体会的等待,等待一朵花的春夏秋冬。

从古自今,常以花话人,花给人的时节感触是很强烈的。春天的桃花夭夭,映红了姑娘怀春的灼灼心事;夏天的菜花,是引得孩童追寻黄蝶的烂漫时光;秋天的黄菊宁可枝头抱香死,是使人掩卷无言的哀戚;冬天的残荷低头掖着寒冷,伴明月听雨……那些花的故事让我想象着生命的姿态,想用历史去接触她们的灵魂。

花草树木皆性灵。当人类融入了自然,是多么渺小的存在,每一朵花不尽相同,如果你能遗忘时间,你会看到所有的花一起盛开,但是花的时区犹如人类,有的花开时,有的花已谢。

那些传颂在冬去春来之中,镌刻在晨曦落日之中的故事,是花,也是人。

诵简介作者简介

胡嫣嫣,年生,福建漳浦县人,文学爱好者,漳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朗诵简介

杨惠,年11月生,平煤集团田庄选煤厂工会退休。喜文。业余爱好朗诵、主持。愿我由心而发带有温度的声音,温暖到每一个人……

(向上滑动看内容)

河南社区网“社区文化”栏目

“新文学青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angwoa.com/wwwzw/7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