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的较好办法 http://pf.39.net/bdfyy/jdsb/220321/10467294.html

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天堑,直捣国民政府老巢南京,并冲进南京总统府,意味统治中国22年的蒋家王朝彻底覆灭。

此时的蒋介石已下野回乡,听闻南京“沦陷”,长长叹了一口气,随即让蒋经国安排家眷逃往台湾省。

不过离别之时,忧心忡忡的蒋介石来到蒋母墓,跪在墓前恭敬磕了三个响头,并轻声祈祷:“不孝子瑞元,此刻辞别,不知何时何月才能再来扫墓。”

一、蒋母之墓

离别前,蒋介石在母亲目前驻足久矣。直到心腹俞济时多次催促,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走远后,蒋介石又无比依恋地回过头来,想要再看一眼蒋母墓,这一刻,他脑海中回想起了和母亲相处的快乐时光,想起了母亲对自己的谆谆教诲。

尽管蒋介石长期走上人民对立面,可他对母亲至真至深的为孝之道让人感同身受。

每逢母亲忌日,不动怒、不近女色……

年春,蒋母王采玉因受了寒凉,再加上常年劳累,疾病加重,只能靠喝药方缓解病痛。人在上海的蒋介石得知后,立马派人将母亲接到上海。

看到面黄肌瘦、精神憔悴的母亲,七尺男儿蒋介石当场落泪,他抱着母亲痛哭不已。

不过看到蒋介石一身戎装,精神抖擞,面露威严,王采玉早已忘却疾病的折磨,心情也变得舒畅。

尽管医院就诊,可蒋介石仍不顾母亲反对,将其医院治疗。

有了儿子的陪伴,再加上医生精湛的医术,王采玉疾病恢复很快。

此后半个月内,蒋介石和母亲朝夕相伴、促膝长谈,一起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蒋母也告诫儿子在军中要稳重,不要做对不起人民的事情。

但随着军务繁忙,蒋介石这才依依不舍地让人将母亲送回故乡奉化溪口。

二、青年蒋介石

王采玉何尝又舍得离开儿子,她多年来含辛茹苦将儿子拉扯大,但因儿子常年在外,母子俩聚少离多,她多少个日日夜夜中都挂念儿子。

因而,离别前,她要求儿子介石每年都要回家看看。

蒋介石被母亲的宽宏大量所动容,他决定只要一有空就回家看望。这之后,他经常往返奉化、上海,看看母亲身体如何,想办法给母亲逗乐。

年初,因王采玉疾病加重,蒋介石当即前往奉化老家,将母亲接回上海治疗疾病,并请上国内有名的医生治疗,中医、西医全看了一遍,又亲自给母亲煎药喂汤。

蒋介石的这一举动,让孙中山先生也大为感动,他也曾亲自前来慰问老太太,希望其身体尽快好转。

在蒋介石无微不至的照料和关心下,王采玉每天都很高兴,疾病再次好转,她知道儿子公务繁忙,本着不扯儿子后腿的原则,主动提出回到老家。

可没曾想,这一年6月,王采玉疾病再次加重,介石当时远在福建,但还是第一时间推掉公务,连夜驱车返回奉化溪口老家,将母亲接到上海诊治。

此后50多天里,蒋介石每天嘘寒问暖,想办法逗母亲一笑,拒绝接见任何闲杂人员,能推的公务都推掉。可就算如此,蒋母疾病仍时好时坏,很难痊愈。

蒋介石感到不安,找到主治医生,让其坦白母亲病情。

医生见他如此孝顺,不忍说出,但在他的苦苦哀求下,这才如实相告,王采玉寿命已进入油尽灯灭阶段,想要好转难上加难,恐怕撑不过一年。

蒋介石听了后泣不成声,泪水从眼角流出,双腿发软,瘫坐在地上,他实在不忍母亲身体噩耗传来。

但此时孙中山发了多封急电,要求他立马返回广州,共商军中大事。可一心挂念母亲病情的他,自然是不理会这些急电。

见蒋介石毫无回广州之意图,国民党要员廖仲恺、胡汉民等人纷纷发电,督促他早点回粤。可不管怎么劝阻,老蒋始终无动于衷。

没办法,孙中山只能派戴季陶亲自前往上海催促,一心恋母的蒋介石和他大吵一架。王采玉意识到自己拖了儿子后腿,主动提出返回溪口老家。

蒋介石来到广州后,就被提拔为援桂军中路军总指挥,可大权在握的他,依旧魂不守舍,思绪回到了溪口老家,不知母亲身体如何。

那个年代通信不便,他怕母亲突然离世无人问津,也怕见不到母亲最后一面,整日心神不宁。待他料理完军事,又急忙返回老家,关心母亲身体。

王采玉见儿子这么快就回家探望,一方面大为感动,一方面又责备儿子不把军国大事放在心上,蒋介石表示天下事之大不如母大。

为了让母亲身体好转,迷信的蒋介石又带着母亲前往普陀山,为蒋母求神拜佛,希望老太太身体早点痊愈。

不过,此时广州国民政府正处在发展关键期,正需要人才。蒋介石回家不久,又接到孙中山、廖仲恺等人的急电,让他别儿女情长。

无奈之下,老蒋又急忙返回广州,可到达广州途中,他下榻旅馆时做了个噩梦,全身冷汗浸透,吓得他连连喊“娘”。

醒来后,老蒋认为此梦注定是不凡之兆,可能娘亲不久于人世,又不顾众人反对返回溪口。

果不其然,当他回到老家时,母亲已行将就木、人命危浅。老蒋见母亲受疾病折磨,痛苦万分,不争气地流下热泪。之后几天,他整日陪在母亲病榻之下,珍惜最后的陪伴时间。

年6月14日,王采玉因病离世,老蒋不顾形象嚎嚎大哭,他当众立下誓言:

“不论新旧历史,凡母亲祭日,我一律不吃荤、不动怒、不近女色。以示对母纪念,以寄哀思。”

蒋介石脾气暴躁,一言不合就生气,他也爱吃肉,沉迷于女色,众人认为蒋介石只是说说而已。

蒋介石

但此后大半辈子,蒋介石一直遵守这一信条,从不在这天骂骂咧咧,一日三餐以素食为主,从不在这天同房,反而用大半时间回忆母亲,静心思过。

除此之外,蒋介石每逢生日之时不吃早餐,侍卫不解,他解释道儿生日为母苦日,为子女者不能只为自己而庆祝,应不忘母亲之苦,不吃早餐就是对母亲的追思和悼念。

那么,王采玉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何让蒋介石如此执着思念?又为何如此重视孝道?

三、还俗再嫁,生下蒋介石

蒋介石的一生对权力有着莫大的追求,他青年时候深受孙中山先生信任,并被孙文委任为黄埔军校校长,就此有了起家的班底。

蒋介石重用黄埔系将领,一步步掌握军事大权,并领导了北伐战争,结束北洋军阀17年的统治,使得中国名义上迎来统一。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又指挥数百万国民党军和日军浴血奋战,并最终赢得胜利。

可就算如此,依旧无法抹灭蒋介石的独裁之过,他先是于年至年发动反革命运动,使得大批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牺牲;抗日胜利后,又撕毁“和平协定”,发动三年内战,使得民不聊生、物价飞涨,百姓哀声怨道。

正所谓“逆之则亡”,蒋介石背离人民,只能在内战中输得一败涂地,只能逃离东南小岛,和大陆隔海相望。

但主政台湾省期间,蒋介石也粉碎了美国的阴谋,牢牢将两岸捆绑在一起。

可见,蒋介石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这和母亲王采玉的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说起来,王采玉的人生坎坷波折,曾一度出家为尼,后经一算命先生指点,这才还俗出嫁,生下蒋介石,这是咋回事呢?

王采玉年出生于嵊县葛竹村,其父亲为王有则,熟读四书五经,聪明能干,但屡屡科考未中,开始游手好闲、放任自流,祖上打下的基业被渐渐耗空。

待到王采玉出生后,家道中落,生活也变得拮据,因而王采玉早早就参加劳动,过早饱尝社会的艰辛不易。

王采玉18岁时,就有媒婆上门提亲,男方是个长工俞某,后改做生意赚了点小钱。尽管王有则嫌弃俞某门庭低微,且父母早逝,但念家庭困难,只好同意这门婚事。

结婚后,两人很快就因性格不合产生矛盾,一气之下王采玉跑回家中哭泣,父母虽然心疼,却也没有办法,只能安慰她要忍耐。

次年春,采玉生下一儿子,但孩子早早夭折,又不到几个月丈夫因感染疫病离世,采玉在短短半年内丧夫丧子,内心十分痛苦,却遭人议论其有“克夫之命”,她无奈之下只好回到娘家。

然而,不久后父亲再次病逝,这让王采玉精神再受打击,她怕人非议,只好狠心离开家中。因采玉一心信佛,她决定遁入空门,寄身于金竹庵,每天念经礼佛,甘愿了此余生。

不过,母亲姚氏对此坚决反对,毕竟当时采玉才不过20岁,还有着大好时光。

在采玉坚持下,母亲只允许她带发修行。就这样,采玉开始修心养性、不问红尘,就这么静静清修2年之久。

有个云游方士来到金竹庵,讨要一碗水喝,王采玉连忙奉上一碗茶招待,方士感激不尽。

待采玉转身离开时,方士叫住了她,仔细打量一番,又看了手相,大赞道:“贵人贵相,小师傅该有贵子,为何遁入空门……”

采玉听了后害羞离开,不过夜晚她仔细回想方士所言,有些心动。

刚巧,溪口玉泰盐铺老板蒋肇聪妻子离世,没有妻子作伴,蒋肇聪寂寞空虚,逢人唉声叹气。而盐铺的伙计王贤东是采玉堂哥,他见老板这副模样,决定将堂妹撮合于他。

蒋肇聪可不简单,他精于算计、为人聪明,溪口镇上无人可占他便宜,对伙计苛刻,对外人锱铢必究。

他除了是精明商人,还是厉害的讼师和理财能手。

蒋肇聪得知王采玉年轻漂亮,应声答应,让王贤东做媒牵线。就这样,王贤东抽空来到金竹庵,劝说堂妹还俗改嫁。

王采玉摆手拒绝,不愿意再理红尘之事。可王贤东不死心,又遭到采玉母亲姚氏,姚氏早就希望女儿改嫁,当即答应此事。

在母亲的威严之下,王采玉于年6月嫁给蒋肇聪填房,尽管这对老夫少妻年龄相差22岁,可采玉持家有道、知书达理,妥善处理家庭关系,在蒋家很快就赢得赞誉。

蒋肇聪对这个小媳妇十分满意,夫妻二人感情快速升温,恩爱幸福。

年农历9月15日,王采玉生下胖儿子,蒋肇聪十分激动,将此子取名为“蒋瑞元”,而他就是在中华民国历史上的蒋介石。

四、族人眼中的“无赖瑞元”

蒋瑞元从小就十分顽劣,在他4岁时,除夕之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张罗着,准备丰厚的年夜饭。可没想,馋嘴的瑞元爬到八仙桌上,拿着筷子大块吃了起来。

因很久没吃到鸡鸭鱼肉,瑞元囫囵吞枣,就连筷子也吞到喉咙处,等到父母看到他时,他已昏倒在地,不省人事,直到大人人工呼吸,这才将他救回来。

一年正月初一,瑞元跟着族人来到蒋家祠堂祭拜祖宗,按照辈分、年龄依次领取糖饼,不过瑞元见领饼的人太多,直接在地上打滚,沾上一身泥浆,众人见状纷纷避让,大喊着:“瑞元耍无赖了!”

蒋介石

瑞元见状,趁机跑到前面,领取糖饼,不过他却落得了“无赖”的外号。

瑞元读书后,在学堂上也不听管教,经常莫名其妙在课堂上讲话嬉闹,私塾先生气得拿起戒尺,准备责罚于他。但瑞元耍了机灵,当场就势倒地,哭喊着“打伤了”,先生又气又笑,只能感叹他真是个无赖。

有一年冬天,瑞元见到水缸上漂浮着冰块,一时动了将其打捞起来的念想,没曾重心不稳掉入缸内,差点就淹死,幸好有路人经过,这才救了他一命。

瑞元7岁时,跟着祖父前去拜佛,他一路上十分贪玩,嘻嘻哈哈,结果一不小心坠落山谷之中,浑身多处伤疤,血流不止。祖父吓得连忙爬下山将其救起来,并采摘草药对其止血、消炎,这才没什么大碍。

次年,父亲蒋肇聪病逝,整个家族之人悲伤不已,唯有他本人依旧开心玩耍,每天和小伙伴打架斗殴,弄得头破血流。

因蒋瑞元太过于无赖,让蒋母恨铁不成钢,每当听闻瑞元闹事,她都会将其关在卧室内,对其狠狠责罚。

可顽劣的瑞元,趁母亲不留神,立马夺门而出,王采玉往往气得一天不吃饭。

丈夫蒋肇聪死后,王家就此分了家,不过王采玉母子只分到二十多亩薄地、三间老宅和一片竹山,至于盐铺则由蒋肇聪原配生的蒋介卿接管经营。

尽管分配不公,可王采玉并没有半点抱怨,她将全部心思放在三个孩子身上,只可惜不久后次子、小女相继夭折,这让采玉备受打击,就此将全部寄托放在蒋瑞元身上,并在菩萨面前许愿,希望孩子早日出人头地。

尽管蒋瑞元顽劣,可他从小就和母亲感情融洽,白天伴母玩耍,夜间同睡一床,而对父亲蒋肇聪却显得十分厌恶,因而对于母亲的教诲,他一直放在欣赏。

蒋瑞元虽然无赖,可十分聪明,学业上一直没有落下,王采玉也一直悉心教导儿子认真读书,学有所成。

但13岁时,瑞元离开母亲去县城读书,他对母亲依依不舍,每当放假时早早回家,见到母亲紧紧拥抱、嚎嚎大哭。

不久后,瑞元恋上堂表妹毛阿春,嚷嚷着让母亲前去提亲,采玉虽然不情愿,仍硬着头皮前往,但因瑞元“无赖”之名,遭到堂妹拒绝。

蒋瑞元15岁时,王氏就张罗着给儿子找对象,不久后就给毛鼎和家下聘礼,希望能将毛家二女儿毛福梅迎娶进门。

毛鼎和心胸宽广,他并不认为瑞元一辈子籍籍无名,答应这门婚事。就这样,15岁的瑞元迎娶大他4岁的毛福梅。

可蒋介石并不喜欢毛福梅,但念及母亲含辛茹苦将其拉扯大,只好默不作声。但结婚当天,他却将新郎官礼服脱掉,和一群孩子抢鞭炮。

采玉见儿子不理解其苦心,当场哭泣,瑞元也跪着哭了起来,母子当众抱头痛哭。而在洞房之夜,瑞元不和妻子同房,却在母亲床上赖了一夜。

五、不顾非议,送子留学

年,清政府财政紧张,加大赋税,富户、中户税收加重,而蒋家虽然家道中落,依旧成为政府剥削的主要对象。

王采玉认为蒋家已分家,自己继承资产有限,不应该交这笔赋税。但官府召集一群地痞无赖索要钱粮,19岁的瑞元站在母亲面前奋力抗击,结果被关押到县牢。

母亲急忙凑钱,再加上岳父保释,这次让瑞元成功出狱。

这次经历对蒋瑞元影响很大,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方向和未来规划,并希望改变命运,洗刷当日耻辱。

当时很多进步青年出国留学,瑞元也不例外,他剪掉长鞭,苦学日语,决定前往日本接受先进教育。

蒋介石留日期间

但蒋瑞元的这一举动,被认为是反抗清廷之举,众人纷纷劝他不要出国,唯有母亲王采玉站出来支持,希望他能够光宗耀祖、重振门庭,因而将积攒的全部积蓄拿出来,资助儿子留洋。

不过这笔钱远远不够,王采玉只好将农田卖掉,还是有很大资金缺口。关键时刻,没有血缘关系的2个舅舅卖掉十几亩地,这才让瑞元出国留学。

蒋瑞元来到日本后,改名为蒋中正,字介石,也正是此次留洋,彻底改变蒋介石的命运,也让他走上军旅之路。

在日本振武学校留学期间,他结识了领导人陈其美,又在其举荐下认识孙中山,并得到其赏识。

年,蒋介石积极参加反清活动,民国建立后,又积极拥护孙中山参加反袁活动。但初露头角的蒋介石遭到北洋政府的大力通缉。

革命最困难时刻,老蒋多次回乡躲避,蒋家族人对此避之不及,纷纷要求他离开蒋家,唯有王采玉积极为儿子寻求庇护场所,支持儿子革命,就算受连累也毫无怨言。

在孙中山的赏识,以及张静江、许崇智的提携下,蒋介石在政坛上地位日益升高。王采玉知道儿子是人中龙凤,尽量不打扰他,让他安心国事,也劝他多做有益于百姓之事。

蒋介石发达后,不忘家乡,每年生日或清明之时,总会回乡探望。蒋母也劝他多做慈善事业,为家乡做好事。

六、身后殊荣

不过还没等蒋介石成为民国最高军事统帅,蒋母就因操劳太多、积劳成疾而早早去世。蒋介石捶胸顿足,哀哀欲绝,

此时广州战事紧张,孙中山多次来电,希望他速回广州相助。无奈之下,老蒋只好含泪向母亲遗体磕三个响头,将其灵柩暂放家中。

返回广州途中,一路上瓢泼大雨,老蒋熟睡时梦到母亲灵柩被洪水淹没。次日清晨,又再次返回溪口,见一切安好,这才再次踏上广州之路。

待前方军务妥善安排后,蒋介石又急忙返回老家,给母亲操办身后事。

蒋母生前留下遗言,要求不和蒋父合葬。其实,蒋肇聪墓地留有3个位置,分别安葬原配徐氏、继配孙氏,并给蒋母留一个位置。

不过,王采玉认为蒋父已和徐氏、孙氏同穴,她不愿屈居其后。此外,蒋母也有一个原配丈夫,到了阴间可能会“两鬼争一鬼”,为了图个清静,她选择独享一穴。

蒋介石为了让母亲好生安葬,特意请来全国有名的风水先生。为选择墓地,他百忙之中先后往返溪口十余次。

最终选中了溪口白岩山鱼鳞岙,其墓道刚好处在垄凸处,据风水先生所言,鱼鳞岙形似弥勒佛,而墓穴刚好处在肚脐眼上,葬在这里可让家庭后代兴旺。

建造墓穴时,为避免动了“龙脉”,蒋介石每日都会前去查看,嘱咐工匠万事小心。

王采玉去世后,孙中山亲自为蒋母画像作赞辞。出殡当天,孙中山又派重臣陈果夫等人参加葬礼,并献上祭文,为蒋母墓题写“蒋母之墓”、“壶范足式”八个大字。

年5月,蒋介石又在蒋母墓附近建造慈庵,也就是王氏纪念馆,慈庵正门立了四块石碑,石碑上刻写孙中山、蔡元培、谭延闿等显要人物的祭文,以及《慰劳蒋总司令文》,无形中抬高蒋母墓地位。

这之后,蒋介石又逐步大兴土木,把整个半山坡打造为坟庄。他也有意将其当成选葬地,百年后长眠于此。

蒋介石是一个十足大孝子,他每年都会回乡祭拜,且身后都会跟着一群国民党要员。老蒋脾气很差,面对下属总板着脸。

但来到蒋母墓,不管他遇到谁来祭拜都会笑脸相迎,就算普通百姓前来他也会一一感谢,亲自送迎,这也正应了蒋介石在蒋母去世时的誓言,也可看出蒋介石对母亲的感情之深厚。

蒋母临终前还留下遗言,希望用自己遗产开办义务学校,让因贫失学者得以上学。蒋介石挂念在心,将溪口原有学校合并为完全小学,并将自家老宅当做校舍。

王采玉

蒋介石在政治生涯中曾三次下野,每次都以恪守孝道之名回到家乡溪口,凡国民党要员,不论职位高低,前来拜访必先拜谒蒋母墓。

年年初,蒋介石被迫下野,回到溪口老家,但他仍实际操控政局和国民党大军,并将溪口蒋母墓庐不远处设下多部电台,下达军令。

然而,当南京被解放军占领后,内外交困的蒋介石一度想要“杀身成仁”,经旁人苦苦劝阻,他这才决定率全家离开溪口。

这一年4月25日早上,蒋介石脸色阴沉地率领全家人来到蒋母墓前,和母亲做最后的告别。临别前,他再三回头看向蒋母墓,想要将其映在脑海之中。但没想,这次告别竟是永别。

不过,当人民解放军攻进溪口时,毛主席特意下令,不要破坏蒋介石住宅、祠堂、蒋母墓,从而使得蒋母墓保存完好。

后来,中央又陆续拨款修缮蒋母墓,使得其至今依旧完好保留,成为当地一著名景点。

自解放前败退台湾后,蒋介石再也没踏上故土,思念家乡的他,将宛如故乡溪口的大溪镇当做寓所,并将青山环抱的湖泊命为慈湖,用来表达对慈母王采玉的追思。

蒋介石在大溪打造“大溪行馆”,前来晋见老蒋之人,凡经过慈湖需下车而行。

蒋母墓

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北官邸去世,其灵堂设于慈湖之畔,灵柩也被暂置于慈湖“行宫”之中,其中自然有对故乡追思的意味,也有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愧疚。

王采玉的一生艰辛而坎坷,但她教子有方,对儿子悉心教导、耐心培养,让顽劣的蒋介石得以逐步走上成才之路。也正因此,蒋介石发迹后不忘母恩,让蒋母身后备显殊荣。

但蒋介石最后发动内战,成为人民公敌,这又违背了蒋母当初的寄托和嘱咐,不知老蒋泉下有灵是否愧见蒋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angwoa.com/wwwzp/11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