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背肌筋膜炎诊疗指南
胸背肌筋膜炎诊疗指南一内容摘要 本《指南》规定了胸背肌筋膜炎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定。 二定义胸背肌筋膜炎是指因劳损或风寒湿邪侵犯,导致胸背筋膜、肌肉损伤、粘连或变性,刺激神经引起的胸背痛。 胸背肌筋膜炎属中医“背部筋伤”、“痹症”、“肩背痛”、“上背痛”范畴。 三诊断病史 长期伏案工作、单上肢运动或肩背重物,引起胸背肌筋膜损伤。或风寒湿邪侵犯,导致胸背肌肉损伤[2]。 临床表现 1症状 背部疼痛,以酸痛、钝痛、锐痛、胀痛为主,轻重不等。少数患者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伴有重物压迫感,可牵涉颈项部,以阴雨天或受凉后症状明显。 2体征 背部皮肤苍白或充血,肌肉痉挛,压痛明显,可触及疼痛结节或条索状物。 3影像学检查 X线摄片可排除胸椎错缝症以及胸椎肿瘤、结核等疾病。 4实验室检查 抗“O”、血沉正常或稍高,HLA-B27阴性。 鉴 四鉴别诊断1强直性脊柱炎 有时也可出现背部僵硬酸痛,但多伴有腰骶部休息痛及活动受限、晨僵,查体可见骶髂关节处压痛,HLA-B27强阳性率达95%,活动期血沉增快,骶髂关节CT、MRI或X线检查有阳性发现。 2风湿类疾病 本病还应与一些风湿类疾病如风湿性多肌痛、未分化脊柱骨关节病相鉴别。 3其他科疾病 本病还应与呼吸道疾患(如肺癌)、冠心病、胆囊和胃肠疾病,以及妇女乳腺病变等牵涉到背痛的疾病相鉴别。 五辨证气滞血瘀证 背部胀痛、刺痛,痛无休止,胸闷不适,性情暴躁、易怒,上腹胀满,日轻夜重,晨起稍活动症状缓解。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曲张,脉弦。 气血亏虚证 背部隐痛,酸困无力,日轻夜重,时痛不止。伴有四肢乏力,心慌气短,易出汗、口渴、五心烦热。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寒湿痹阻证 背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六治疗治疗原则 理筋、调曲和练功三大治疗原则,本症以理筋为主。 治疗方法 1理筋疗法 2药熨法 于胸背部采用药熨,将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中药打成粗粉,加酒、醋各半拌匀,加热后纱布包裹,在病变局部热熨致皮肤潮红,每天1次,每次30分钟。 3针刺法 选用阿是穴、附分、肺俞、膏肓、厥阴俞、天宗等穴。可配合电针治疗,每天1次,每次30分钟,10天一个疗程,休息1天,再行第二疗程。患者行针刺治疗留针期间可辅以微波治疗仪照射。 4推拿法 运用推、拿、按、摩、揉、摇、牵、拍等手法,理筋活络。 5拔罐法 如肌肉粘连严重者可结合刺络放血拔罐或走罐疗法。 6铍针松解法 有明确的肌结节压痛点及皮神经卡压征者,是施行铍针疗法的适应症。 七药物疗法1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行气,祛瘀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2气血亏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活络为主,佐以舒筋之品。 方药:四物汤(《理伤续断方》)加减。 3寒湿痹阻证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痹,舒筋缓急。 方药:乌头汤(《金匮要略》)加减。 中成药可内服祛风活血止痛之“风湿骨痛胶囊”,也可外敷活血止痛类膏药,如“消痛贴膏”(推荐级别:强推荐) 八注意事项1铍针疗法在背部操作时,应定位在胸椎椎板上或肋骨面上,避免误伤。 2药熨时温度以患者适应为宜,避免烫伤;所用药物尽量选择对皮肤刺激小的,敷后如局部皮肤有红点、出现过敏反应者,需停用本法。 3手法治疗时以使局部出现酸、胀、重感为佳。要注意患者的体质和敏感程度,手法由轻到重,弹拨与点压相结合,注意勿施用强刺激手法追求得气感而致发生意外。 九疗效评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肌肉功能恢复正常; 好转:胸背痛或牵涉胸肋痛减轻,上部胸椎旁或肩胛内侧压痛减轻或触及条索状改变减轻; 未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变。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5-27.(推荐级别:强推荐) [2]韦以宗.中国整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推荐级别:强推荐) [3]高建成,杨爱国,王东.循经点穴配合中药塌渍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10):-.(推荐级别:弱推荐;JADAD评分:1分) [4]韦以宗.整脊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4-25.(推荐级别:强推荐) ·end· —如果喜欢,快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我们一起愉快的学习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angwoa.com/wwwsz/9407.html
- 上一篇文章: 纤维肌痛病友这八种奇怪感受,竟都是因为它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