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阅读者得高考,但你知道读书的正确方式吗
白癜风初期怎么治疗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326/6126358.html 教育部最新出台一系列改革制度,以后高考数学、英语的难度将会降低,而语文难度将大幅度提高,很多文章都分析说,得语文者得高考。 而语文成绩,绝非是一朝一夕能够提高的,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实现,现在小学也已经把阅读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快让孩子开始阅读吧! 但是,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难,读什么书?怎样才是正确的阅读之道? 孩子们该读什么书? 决定一个人读什么书,无非是看他阅读的目标是什么,是为获得资讯而读,还是为增进理解而读。 前者毫不费力气,阅读报纸、杂志时,凭我们的聪明才智,一下子便能融会贯通了。这样的读物能增加我们的资讯,却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力;后者是一个人试着读某样他并不怎么了解的东西,作者的水平比读者高上一截。弄懂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阅读者的理解力就可以获得提高。 成人读书,可以随心所欲,甚至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今天读量子力学,明天读莎士比亚,自己不感兴趣的书都一概不理,好似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趣,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同寻常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缺乏深入的相关性研究,易产生“方鸿渐”式的志大才疏的不讨厌但无用之材。 但对于儿童来说,连兴趣还没有完全固定,仅凭兴趣读书是不太可靠的,还是要在广博的基础上深入,才是正确的方式。 有些家长朋友,只希望孩子读“有用”的课外书,比如读科普类可以增加知识,读四大名著知晓中国文化,作文宝典可以用于写作文。但是,天下的水总归一源,孩子终须读过了不同的书籍才能有鉴别力,才能建立自己的世界观。 前几天,女儿在作文里面写了一句“我真想看看西藏那勿忘我花一样湛蓝的天空”,我很惊奇,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形容,她说是在《哈利波特》里面看到的。要知道女儿一向很轴,绝不肯“抄袭”书中的句子,以至于她的作文从来都是干巴巴的,但是这个比喻太独特了,让她很难忘。 《哈利波特》这套书,是女儿顶着巨大的压力读完的,除了我之外,全家都不赞成她读这套书,不就是些魔法故事么,那么厚,不如看看四大名著。 只有我记得小时候爸爸买的《纳尼亚传奇》带给我的神奇,一个衣橱就通向了一个巫术的世界,很多场景在脑中栩栩如生。现在很多人说我是一个有创意的人,也许那些创意中也有狮子女巫和衣橱的一份功劳。 现在女儿显然被哈利波特迷住了,她从学校的阅览室里借来不厌其烦地研读,还制作了小卡片记录人物和事件关系。看到她兴趣如此高涨,我便又买了作者JK罗琳的传记给她看。 从一个兴趣点延展开,可以建立无穷的联系,读到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和创作背景,甚至可以延展到“英国的教育制度与中国的区别”这样的话题,这便进入深入阅读的领域了,我期盼着那天到来。 所以我的观点是:只要他的阅读能力达到了,就尽可能地让孩子多涉猎一些东西吧。也许他不爱读书,只是还没有遇到他的兴趣点,一旦遇到了,他很可能就因此爱上读书。 可是时间就那么多,怎么才能做到多读书呢?这就需要谈谈读书的方法了,好的方法可以使人事半功倍,坏的方法让人徒劳无功。 如何阅读一本书? 从我读记忆中的第一本书——《小朋友》杂志——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似乎也读过一些书,但是我越来越感觉到,由于并未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以至于虽然读过了,却依然脑中空空,常常完全回想不起书中的内容,更别提表达出来了。 其实读书这件事本身,也是需要掌握方法和学习的,如果我能早知道一些关于读书的理论,也许我现在的水平能提高许多呢。 读书有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而低层次又是包含在高层次当中的。 基础阅读基本是小学生可以达到的水平,认字了,不再是文盲了,并且接受了一些基本的阅读训练,获得了初步的阅读技巧,就可以读懂这篇文章了,可以做阅读理解了(从这点看来好像这是还很高的要求呢)。 很多成年人,包括我自己,可能还停留在基础阅读这个层次,孩子的水平自然也是基础阅读水平,家长要做的,是提供符合他们阅读水平的基础读物,更要把他们往高层次去引导。 而更高一层就是检视阅读,这才进入了阅读的层次。 检视阅读又可分为系统略读和粗浅阅读两种。 系统略读就可以应对时间不够的情况,面对一本书,读它的序言、目录、索引,翻开正文看几页内容,以此来判断这本书是不是适合自己读。 粗浅阅读,和第一种略读并不相同,而是面对一本真正有难度的书时,不必每个不懂的地方都停下来查阅资料,而是先从头到尾读一遍,哪怕只懂了一半,也比一遇到困难就停下来查好,因为那样很容易弃读。 比如《国富论》是一本好书,可是孩子真的不懂那些市场利润什么的,那也不必要搞得太明白,反正对于经典的书,孩子以后大概率是会再读的,现在有个印象就好了。 接下来对于那些有兴趣、又稍有难度但可以攻克的好书,就要进入分析阅读的层次了。 据说现在高考的理科考试也增加了大量的创新实践题目,这些题目多是结合材料,阅读学习后才可以答的题,有的是未知问题,有的是已知问题的创新,有的是融合问题,有的是实验问题,孩子们在答这些题目的时候,本身就在做一道“理科的阅读理解题”。 分析阅读是如此难,就连成人都做不到,但这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因为惰性引起的不良的读书习惯。借这个契机,成人可以跟孩子从一本要精读的书开始,共同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这本书的种类与主题是什么?整本书在谈些什么?全书纲要是什么,各个部分的纲要又分别是什么?作者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是的,这很枯燥,是被多人诟病的“阅读理解”,在语文课上被千万次地训练的,可是这只是精读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个阶段,可能需要记笔记,我发现孩子现在的笔记还处于“摘抄”的阶段,精彩段落当然可以记录,但自己的“思考”和总结也应该出现在笔记中。 第二个阶段是用自己的理解去重新构架这本书,这时,可以进行读后感的写作了。阅读与写作在此处相逢。很多孩子阅读很多,但写作却不行,那是他还没到达这一步,没有自己去思考理解一个架构,并给这个架构增添血肉。 第三个阶段是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对话,对这本书进行自己的评价,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精神,不会人云亦云。也许作者还有很多没能写到的地方,如果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增加自己的评价,就能更上一层楼了。 我们的终极目标——主题阅读 阅读完一本书之后,意犹未尽,于是开始阅读相关主题的其他书籍,便进入主题阅读的层次。 朱光潜说,“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读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地从头读到尾,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赅括的了解,作进一步作高深研究的准备。” 比如,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 女儿的同学若蘅,读了《安妮日记》之后,为安妮的命运所震撼,便又读了许多关于二战的其他书籍,比如描写凯琳坚持给妈妈写信,记录纳粹罪行的《晚安,妈妈》、描写大卫从集中营里逃出来的逃亡之旅的《送信给哥本哈根》,等等。在她的作文中,也多次出现对纳粹行为的声讨和思考。 小小年纪的孩子,也可以进行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最终的目的,我认为是形成孩子自己的世界观,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这些相同主题的书籍,一定会有相互排斥的地方,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引导孩子客观公正地吸收每一家所长,辨析各家的不足。这样的孩子,一定会有通透的理解力。 春天正是读书天,在这个变革的春天,孩子们打开书本阅读吧,始于兴趣,成于坚持,终于习惯,让阅读和思考成为终生的习惯吧。 vafist_sceen__time=(+newDate());if(""==1});}(function(){if(navigato.useAgent.indexOf("WindowsWechat")!=-1){valink=document.ceateElement(link);vahead=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link.el=stylesheet;link.type=text/css;link.hef="//es.wx.qq.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angwoa.com/wwwjz/6534.html
- 上一篇文章: 苗同利ldquo云不想散有一朵刚说
- 下一篇文章: 许秋来窗外的梧桐金辉朗诵名家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