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年9月9日报告首例鹦鹉热病例以来,丽水市先后发现报告7例病例,经治疗,截至10月5日,5例已痊愈出院,1例临床症状已消失,病情稳定,但尚在住院观察(9月23日入院),另有1例因伴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医治无效死亡。

疫情发生后,丽水市和相关县(市)疾控中心迅速开展调查处置。一是在病例所在村庄开展发热病例监测,未监测到相关病例。二是省、市疾控中心联合开展外环境(禽类的咽拭子、粪便及其相关污染物)标本监测,采集74份标本中检出鹦鹉热衣原体阳性6份,当地疾控中心联合农业部门立即对病例家中的家禽进行扑杀后无害化处理,并对病例居住地、禽舍、家禽散养地等相关场所开展全面消毒,同时加强村民鹦鹉热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下一步丽水将继续做好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监测工作;市、县疾控中心将进一步加强禽类外环境和禽类从业人员的监测工作;强化公众健康教育,引导接触禽类及外环境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好口罩、做好手卫生,做好家禽窝棚清洁消毒,禽类杀白上市,提倡身体不适者及时就医。

何为鹦鹉热?

鹦鹉热是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是人类、鸟类及一些哺乳动物均易感的自然疫源性衣原体病,原是鸟类的特种传染病,可传播于人,主要是由排出衣原体的鸟类及其污染物引起人类感染的,也是典型的动物源性传染病。最初发现本病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命名为鹦鹉热。

传染源

主要为鸟类,包括鹦鹉、长尾鹦鹉、相思鸟、金丝雀、鸽子、海鸥及其它鸟类,鸭等家禽也可成为传染源。病人咳出的痰对他人有传染性,所以也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

混于尘埃中的衣原体或感染性气溶胶可经由呼吸道引起吸入性感染;而接触带菌鸟及其污染的分泌、排泄物等,则可经有破损皮肤或黏膜以及消化道等多种途径获得感染。患者痰中可长期带衣原体,亦可造成他人被感染。本病在鸟类之间,也时有传播,以通过携带衣原体鸟屎所污染的食料与空气为主。

人群易感性

本病的暴发,多发生于与家禽和鸟类集市的经常接触者,或有关的职业人群,在其生产活动或加工过程中,同时有大批人员受到感染,以至引起较大规模流行。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不一定产生免疫力,复发常见。从临床上复发和患者的再感染表明,本病无持久可靠的免疫力,加上疫苗接种效果仍不理想,故对易感的健康人群尚少有效的防护手段。因此,本病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显得尤其重要。

潜伏期

鹦鹉热衣原体侵入人体后,潜伏期一般为7-15天,短者3天,最长可达45天。

临床表现

鹦鹉热临床表现有多样性,可缓慢起病,体温在3~4天或更长时间内逐渐升高,但多为急性起病,高热、寒战,伴相对缓脉。有全身不适,疲惫无力,纳差。剧烈的头痛和全身肌肉疼痛是常见的主诉,四肢和躯干肌痛可使患者不能站立,背部和颈部肌肉的痉挛和僵直可误诊为脑膜炎。部分病例有鼻出血或斑疹。约l周出现咳嗽,咳黏液或血性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烦躁、谵妄、木僵、昏迷等。部分病例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若出现黄疸则为累及肝脏。恢复期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有时发生晚期并发症肺梗死,可造成患者死亡。此外,还可能发生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炎、黄疸性肝炎、化脓性中耳炎、急性支气管炎等并发症,但均不多见。轻者体征很少,仅咽充血及肺部局限性细小湿啰音,重者可有肺实变体征,肝、脾和浅表淋巴结可肿大。

防控措施

预防本病主要是勿与病鸟接触,进口的鸟类应检疫。治疗可用四环素族、氯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严格养禽和鸟类贸易集市以及运输过程的检疫制度。对发生过感染的场所和房舍,给予检疫监督和消毒处理。在家禽和鸟类运输前后,应在饲料中掺拌四环素,以加强预防作用。必要时尚需采取检疫和进行隔离观察等措施。病例应采取隔离治疗措施。

来源:丽水疾病防控、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蓝新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angwoa.com/wwwfl/9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