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治好膝盖痛治疗篇
治疗白癜风哪里好 http://m.39.net/pf/a_4786505.html 怎样才能治好膝盖痛 膝盖痛是最常见的病,大家似乎对这个病也很了解了,半月板损伤、髌骨软化症、骨质增生,看起来一切都搞明白了,但治疗结果呢,完全不如人意,什么原因呢?认识有误区,今天我们就从一个病例说起。 在前文的认知篇中,我们讲到了疼痛的几个重要认识。 1.无菌性炎症和肌筋膜痉挛刺激神经引起疼痛。 2.病灶与病灶或症状之间通过节段易化联系在一起。 3.原发点是病症的原发性发病点或反应点,是神经的穿筋膜点。 下面,我们从刘阿姨的就诊经历中一点一点分析。 刘阿姨来诊时,按压腰骶部、膝内侧压痛明显。 第一次取点三焦俞(双)、肾俞(双)。 第二次取点气海俞(双)、大肠俞(双)。 第三次取点关元俞(双)、膀胱俞(双)。 按中医讲法,这六组穴位为膀胱经穴位,与肾经相表里,肾主骨,腰膝酸软、骨质增生为肾虚,此六穴正可以滋肾阴壮肾阳,用之正为合症。针完此六点,病人确实感膝痛减轻,小腿外侧抽筋感觉明显缓解。 不过原发点是从神经筋膜关系来解读的。竖脊肌为脊神经后支支配,腰骶是人体重要的活动区域,是日常生活受力最大的部位之一,也是重要的姿态维持区域,无论是弯腰或久坐,竖脊肌都要持续收缩以保证姿态稳定,所以是最容易劳损的部位。此时,肌筋膜痉挛、无菌性炎症形成,刺激脊神经后支,除了引起腰骶部的疼痛外,还会引起该脊髓节段所支配的腰丛、骶丛的其它区域的肌筋膜紧张,尤其是臀、膝部。所以,腰骶部的治疗,是减少了一个向中枢发放损伤信息的信息源。 L1~5腰脊神经后支自下位椎体横突根部,由神经主支发出,向后走行,分出后内、外侧支,也就是说,L2横突对应L1脊神经后支,L3横突对应L2脊神经后支,L4横突对应L3脊神经后支。其中L1~3后外侧支组成臀上皮N,时有T12、L4后外侧支加入。自L1~5脊神经后支自横突上方返折的体表定位,自上而下依次距棘突2~3cm,这与膀胱经取穴法有少许区别。针刺时,用针灸针或圆利针,直刺3~5cm,有酸胀感时,行捻转提抖手法。骶神经出骶后孔形成骶神经后支,支配骶后部筋膜,距正中线2~2.5cm,膀胱俞适对第二骶神经后支。针刺时,用针灸针或圆利针,斜刺3cm左右,有酸胀感时,行捻转提抖手法。 第四次治疗,取臀上(双)、居髎(双),臀上位于髂前上棘与髂后上棘连线中点,大部分腰臀腿痛的病人,均会有明显压痛,此处为臀大肌上缘,臀大肌与臀中肌筋膜交汇处,是臀部最易劳损的部位之一,臀上皮神经越过髂嵴后,分布于臀上部浅筋膜,所以,该处筋膜痉挛和无菌性炎症,刺激臀上皮神经末梢,可反馈性地引起腰肌筋膜和腰丛支配的大腿前侧、内侧肌筋膜的紧张痉挛。针刺时,用针灸针或圆利针直刺3~5cm,然后呈°散刺,有酸胀感时即行捻转提抖手法。居髎位于髂前上棘与大转子连线的中点,阔筋膜张肌的前方,是阔筋膜张肌、臀小肌、股直肌等筋膜交汇处,针刺时,用针灸针或圆利针,直刺3~5cm,然后呈°散刺,有酸胀感时即行捻转提抖手法。 第五次治疗,取足五里(双),该点位于耻骨结节外2cm,直下2cm处,外方为股静脉,下方为股薄肌,深处为闭孔神经出闭孔后进入耻骨肌、股薄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的穿筋膜处。针刺时,病人仰卧,屈膝外展髋关节,用针灸针或圆利针直刺2~3cm,有酸胀感时行捻转提抖手法。此处禁止向外探刺,以免伤及股静脉。 第六次,取股四头肌、股直肌与股外侧肌交界,股直肌与股内侧肌交界,是筋膜汇聚处,是容易劳损的部位,约相当于脾经、胃经的走行路线。针刺时取压痛点,用针灸针或圆利针,直刺3cm左右,有酸胀感时,行捻转提抖手法。 第七次治疗,取曲泉,在膝内侧,沿胫股关节缝隙,找压痛最明显处,隐神经于此处穿出膝内侧筋膜,分布于髌下。针刺时,用针灸针或圆利针斜刺,有酸胀感时,行捻转提抖手法。 以后重复前五次治疗的部位,经十二次治疗,刘阿姨的膝关节和小腿外侧的疼痛消失,脚底不平的感觉也消失。 慢性疼痛发生的核心机制是神经中枢的节段易化,通过神经反馈机制,可以将不同部位的病变、症状联系到一起,从整体来观察分析和治疗疾病,“哪疼治哪”是低级的思维模式,只有掌握了这种高级的分析工具才能对复杂的病情进行破解。中医的很多取穴方法,如“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上病取下,下病取上”,都可以通过相关原理进行解读,而不再是经验理论和方法,这些经验之中,蕴含了科学的成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angwoa.com/wwwzp/8204.html
- 上一篇文章: 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诊断及康复治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