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影杂志
学苑论坛 作者:朱旭辉徐阳 责任编辑:林锦爔 版权:《当代电影》杂志社 来源:《当代电影》年第5期 《我们的田野》剧照 在当前媒介多态化语境下,社会的媒介形态面临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态势。文化作为社会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从产生伊始就与媒介有着天然的联系。事实上,人作为社会的重要因子,在人类活动中离不开日常的传播与交流,而媒介则让传播活动有了独特的媒介价值与传播意义。从早期口口相传的口头传播到人类进入大众传播的文字传播印刷时代,从电影、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主导的电子媒介时代到如今文化传播中大众沉醉于网络与新兴媒体形成的互动传播时代,在历史变迁与岁月更迭中,媒介作为文化重要的载体和推介平台,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乃至身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等观点在当今已经成为现实,并且人在媒介形态的变迁中无时无刻都生活在媒介形成的符号的包围之中。 从文化建构来看,知青文化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时期、特定场域中形成和发展的,是建立在特定群体生活经验和群体认知基础上,有特定的价值认同、象征符号和价值理念的一种文化形态。知青文化随着媒介的变迁在不同的媒介形态中呈现不同的叙事视角和传播路径,如果说《山村新人》()是20世纪70年代拍摄的一部较早反映知青生活的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兴起,以梁晓声、阿城、严歌苓等为代表的作家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知青上山下乡时期重要的文学作品。电影创作者在不同年代的媒介语境中也创作了一系列知青题材的电影,如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神奇的土地》()、《勿忘我》()、《青春祭》()、《今夜有暴风雪》()、《孩子王》();90年代的电影《棋王》()、《我们的田野》()、《我的父亲母亲》();进入21世纪以来创作的电影《美人草》()、《高考》()、《腊月雪》()、《山楂树之恋》()、《狼图腾》()等等,与文学作品创作不同的是知青电影依靠其强大的影像叙事功能,成为不同时期知青影像传播的重要媒介。两者的区别则在于知青文学以纸媒为载体,依靠文字进行传播;知青电影则以影像为载体,依靠动态影像画面进行传播。在研究中,我们将知青电影的研究基于传播学、符号学的视野下,从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研究知青电影在媒介文化变迁中的艺术形态与意义生成。同时,知青电影作为重要的媒介文化现象,知青作为“上山下乡”时期的特定群体,电影对特定历史、价值观念以及历史符号的呈现与当时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知青电影如何以独特的历史符号、艺术符号等符号表征在传播中实现对历史的认知与主体的认同,实现知青影像符号的主体性建构也是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 《我的父亲母亲》剧照 一、历史境遇与空间传达: 知青电影的媒介文化变迁 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知青电影发展在高科技和媒介形态多元化的推动下,电影类型在多元媒介的衍变进程中呈多态化发展趋势。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整体生活方式,包括文本和共同体价值理念”,(1)知青电影文化则是知青群体生活的视觉化生成形态,包含着知青群体共同的文化认同与价值理念,同时,知青电影作为影视文化中的重要艺术类型和艺术形态,是反映知青文化,展示知青生活的重要艺术载体。在创作中如何结合知青文化资源有效利用新兴媒介,通过对知青文学的改编、典型知青形象塑造、叙事场景的再现,实现对历史的追忆、反思,并在对历史文化符号的表征中呈现的经典知青岁月与知青精神,值得创作者思考。 (一)历史视域:时间维度中的知青电影 从时间的维度来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发生在一定时间维度之内,即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末结束,在此段时间内影响了人们,尤其是知青群体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人物的性格等等。如果说“时间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里,折射出一个文化的真实面貌”,(2)知青文化作为文化建构中的一种亚文化形态,需要通过媒介进行传播。知青电影则作为重要的艺术媒介形态,以影像语言符号传达“镜子”中的故事,所不同的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媒介文化语境中,创作者对故事的认知程度、传达方式、传播路径也是不同的。不可否认的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创作者对“上山下乡”这一时间中历史认知角度、认知范畴的差异性,以至于在时间维度上对故事叙事角度的治好白癜风多少钱重庆治疗白癜风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lujifg.com/wwwsz/2019.html
- 上一篇文章: 青艾堂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