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天堂那五年》(FiveyearsinHeaven)是美国作家约翰·施利姆的一部短篇自传体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真实地记录了五年宝贵时光里奥古斯丁修女对主人公约翰的生命启迪历程。

这本书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总能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而又欲罢不能的阅读体验。《我在天堂那五年》一书还赢得了励志类图书的一项大奖——“克里斯多福”奖,它所凭借的是思辨意义的心灵对话而非心灵鸡汤的煽动教唆。

每个而立之年的人都极有可能成为丧气值爆表的约翰,但我们却未必都能幸运地遇到引路人奥古斯丁修女。因而书中的主人公也就是本书的作者约翰愿意将奥古斯丁修女带给他的永恒之课分享给大家,愿每一位读者都能走出阴霾拥抱光明。

《我在天堂的那五年》主要讲述了:在人生十字路口游弋徘徊、畏葸不前的约翰偶然在修道院的一间陶瓷店内遇到了耄耋之年的奥古斯丁修女,两人因志趣相投、灵魂相通成了忘年之交。他们相伴的五年是奥古斯汀修女人生的最后五年,也是约翰奉之为活在天堂的五年。

他们以约翰问奥古斯丁修女答的方式就迷茫无助、失败沮丧以及生命意义等现代人所面对的共性问题进了深入浅出地探讨。奥古斯丁修女睿智而幽默的回答不仅让约翰错乱的人生回归到了正轨还让他寻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和平以及生命的使命与意义。

本书除了使作者本人大受裨益外还浇灌了百万读者干涸的心田。自发行的那天起,《我在天堂那五年》就在美国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社交媒体运动,甚至遍及全世界近五百万人。

一位吸毒成瘾的母亲从奥古斯丁修女的话语中汲取安慰;一位祖母借着本书战胜六岁孙儿患癌去世的痛苦;一位挣扎在绝望边缘的年轻人读完此书学会了宽恕并继续前行;一位教师深受奥古斯丁修女宁静和谦逊性格的启迪下出版了著作;还有一位四肢瘫痪的病人,在哥哥每晚为他阅读书中的章节内容后,如今已经和自己必死的命运达成和解……

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这段引起了亿万心灵共鸣的心路历程!

一、你是否也早已厌倦了从事多年的工作和生活已久的城市?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踌躇满志,一是心如死灰。——萧伯纳

01.从偏远古旧的故乡跨越到灯红酒绿的首都的踌躇满志与心如死灰

约翰出生在美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圣玛利斯,他一路求学最终取得了哈佛大学教育硕士学位。其间他在首都华盛顿担任过白宫第二夫人的公关助理,还出版了处女作《与历史通信》。后来他又辗转来到了美国“音乐之城”纳什维尔成了一名明星经纪人。

在二十多年的青春岁月里,华盛顿让他见识了最高的权利和威仪,纳什维尔则向他全方位展示了高雅与魅力,这两座城市完全占据了约翰的心。即便如此他仍抑制不住对自己的当下生活和工作的厌恶,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想去雇佣约翰去制造假象和绯闻。他渐渐开始在这些虚幻中迷失,分不清是与非,弄不清真和假,就连人生的航向和目标也跟着变得模糊起来。

02.纵使逃离了喧嚣却也没能如愿找到纯粹

尽管华盛顿和纳什维尔让他着迷,但不堪大城市生活和工作重负的约翰终于选择了逃离,他将高薪的工作、多年的朋友还有大城市的霓虹灯都抛在了脑后转身回到了故乡圣玛利斯。他感受到了激励和教育下一代的呼唤,于是重拾了儿时最初的梦想——在自己的高中时的母校觅得了一份英语代课教师的工作。

但故乡陈旧的教育理念和乌烟瘴气的教育体制再次让他的梦想与现实出现了严重错位,每天鸡零狗碎的琐事和源源不断的电话使他开始一次次地质问自己难倒真的甘心在这个小镇荒度余生?约翰再次陷入挥之不去的迷惘。

03.冥冥之中的力量指向修道院里的陶瓷店

儿时故友托马斯偶然了解到约翰的糟糕处境后打算带约翰到修道院散散心,但他万万没想到修道院里不起眼的一间陶瓷店竟成了撬开约翰心扉的钥匙。

“一进到陶瓷店内,我首先感受到的就是一种静谧的、与神圣事物相联系的味道,或者是一种与古老福地有关的味道。我马上感受到除了满屋子精彩的小玩意,这个地方有着某种神秘的气氛。郁积在我心中的焦虑开始转化为期待和激动。”

其实约翰见到奥古斯丁修女的第一眼就已经被她沉静祥和、岁月静好的力量打动了,因为那是他梦寐以求而又难以企及的一种状态。陶瓷店仿佛永远地停留在一条更加纯真的时间隧道里,游离于现代社会之外。在这个并不复杂的地方,社会的进步、最现代化的科技以及其他腐蚀性的物质都被拒之门。

“她不过五尺高,背微微有点驼,戴着一副眼镜,身着传统的修女服;长长的黑色面纱、白色的头巾帽、黑色的长袍,从腰间垂下的木质念珠、朴素的黑色鞋子”。

但更令他感到惊讶的是:陶瓷店内成千上百件的物品都是年近九十的奥古斯丁修女一个人做的,而且所有精美的陶瓷礼品旁都有一张修女手上写的价格牌,每件商品的价格竟是“三万声福玛利亚”至“一声福玛利亚”不等。

而这些纯手工制品在首都华盛顿肯定会价格不菲,甚至稍加宣传和包装还有可能价值连城。约翰默念福音后得到了一件陶瓷品,他顺势想让修女签名,修女却瞠目结舌因为她不知道也不理解这种行为的目的和意义。

读到这里不禁使我们联想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君言所闻,皆叹惋。”

跟修女相处的一个下午约翰仿佛知道自己为何会迷惘失落了: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已经将现代人的信仰磨蚀了、精神扭曲了,于是很多人在物质极其充足的今天都活成了断线风筝和无根浮萍。

近些年来我们身边也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一线城市容不下肉身,三线四线城市放不下灵魂”。很多从十八线小城市考到北京上海的学生对此感同身受,他们深爱着自幼梦寐以求的大城市,但又深知留下来的困难,可是还是有很多人选择为此一博,可惜退者比比皆是而剩者却寥寥无几。

留下的人也是不得不拼命工作、加班、挤地铁活得像一个陀螺。而退居三四线甚至更小城市的人也过得并不如意,就业机会少、工资低物价却不低,更被周边的人情世故闹得一地鸡毛。我想这本书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能从约翰身上看到自己的内心挣扎的影子。

二、消解中年苦闷的良方:自我和解与灵魂救赎

姜文在《狗日的中年》中说:“中年是卖笑的年龄,既要讨得老人的欢心,也要做好儿女的榜样,还要时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angwoa.com/wwwjz/10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