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和他的养母作者徐振泽主播红叶
天下文学传媒集团欢迎您 我与弟弟同父同母,但几十年来,弟弟一直没有同我们一起生活。听老人说,他离家的情况是这样的:解放之初的一个傍晚,我们所住的小镇放映露天电影。母亲一向爱看热闹,所以从白天就开始张罗。但到晚饭后我们准备出发时,当时只有三岁多的弟弟偏偏睡着了。就在这不去还惦记是回事儿,可走又走不开的时候,邻居崔大娘来了,她看到这种情况,便主动对母亲说:“你们是不是想去看电影啊?要是孩子没地方放,我先替你们看一会儿。” 崔大娘家只有老两口,没儿没女没亲戚。两位老人开一个小铺,日子过得比我们好一些。与母亲相约去看电影的婶子、大娘都说把弟弟放在老崔家是个办法,因为白天母亲也常带弟弟到崔家串门,跟她们挺熟的,即便醒了也不能哭闹。 我和姐姐都跟母亲去了,因为露天电影要等天黑才能放映,等我们回到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母亲去接弟弟,看到他睡得正香。崔大娘说:“就让他住这吧,明天早晨再回去。”母亲觉得这也没什么,也就没接弟弟回来。可不知为什么,第二天弟弟还没回来。后来我们才知道他在崔大娘的小铺里又吃糖,又吃饼干,已经被“糖衣炮弹”击中了。 就这样,弟弟在崔大娘家住下了。老两口对弟弟别提多喜欢,伺候得别提多上心了。母亲则觉得我家五六个孩子,弟弟愿意在哪儿就在哪儿吧。 转眼弟弟在崔大娘家住了三年多,在镇里评模范孩子时,还得了奖。说明在崔大娘家伺候和教育的都不错,但两家从未提过是不是将弟弟送给他们,更没涉及改姓的问题。 年,我家迁往长春,弟弟归宿的问题无法回避。当母亲提出要带他走的时候,崔家老两口子哭了,整天整夜地哭。但两位老人始终没说一个“不”字,也没提什么条件。 往长春搬家时我们要先坐一个多小时马车,在一个叫哨口的地方过松花江,然后改乘火车。自马车离开小镇,我们就看见有个人在马车后面,远远地跟着。当马车停下时,大家看清了,原来是崔大娘。那时她已经60多岁,却一直跟着马车走了十来里地,来到江边。 母亲警觉了,“是不是老崔太太来要孩子,或者来要这几年抚养孩子的钱哪?”这时姐姐已能替母亲分担些事情了,她告诉母亲:“你们都不要怕,船来了就赶紧上船,我在后面同她交涉。” 其实问题并没有那么复杂,因为在登船前,崔大娘一直都没靠近我们,只是远远地看着。但当她看到我们上船后,再也控制不住情绪,坐在岸边的地上嚎啕大哭,边哭边喊着弟弟的名字,让人撕心裂肺,而且有一种如果我们不把弟弟留下,她就不活了的意思。 看到这种情况,母亲怕硬把孩子带走会出问题,就下船扶起崔大娘,对她说:“大嫂,你别着急,如果想孩子,你就到长春去。有些事儿咱们在长春还可以商量,但这次搬家孩子他爸没回来,我不能就这样把孩子留给你。” 崔大娘信了母亲的话,擦了擦眼泪,站起身子,把弟弟搂在怀里,亲了又亲。最后竟爬上一个高坡,目送着我们远去,直到谁也看不见谁。 我们到长春还不到一个月,崔大娘就来了。当她看见弟弟时,俩人抱头痛哭。原来弟弟也想她,想她们家,而且还为此病了一场。父亲看到这种情况,在与母亲商量后对崔大娘说:“如果你实在喜欢这个孩子,就把他领回去吧。但咱们不能办什么手续,他也不能改姓。”崔大娘千恩万谢,弟弟也兴高采烈。从此,我成了有弟弟的独生子。 论经济状况,弟弟在崔大娘家度过的童年可能比我稍微好点,但在远离生母这十几年里,究竟受了哪些委屈,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随着年龄增长,弟弟上了小学、初中和高中。这时崔大爷已经去世,崔大娘与弟弟成了相依为命的亲人。随着崔大娘年事越来越高,家境也每况愈下。与之相反的是,这时我与姐姐都陆续工作了,经济条件相对好些。为此,我们曾考虑将弟弟接回来。但弟弟不同意,他知道将崔大娘一起接来不大可能,但又不肯把老人一个人丢下。 在弟弟高中即将毕业时,崔大娘与弟弟发生了争吵,这是自弟弟到她家之后从未有过的事。原因是崔大娘决意让弟弟考大学,而弟弟则执意早点参加工作,孝敬老人。“好在”这场争论被“文化大革命”给裁决了,随后,弟弟就成为第一批“知识青年”,被打发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 下乡后的弟弟一直惦记着年过古稀的崔大娘,为了让老人有个归宿,在谁也不知道下乡知青还会返城的情况下,弟弟与集体户里的一位女同学,也就是我现在的兄弟媳妇结婚了,从此,他们和崔大娘有了一个共同的家。 在后来知识青年返城时,已婚青年受到多方面限制,为此,弟弟和弟媳在农村呆了一年又一年。 弟弟是读到高三才下乡的,在知青中算是真有知识的。在一直不能以知青身份返城的情况下,他先到所在乡的粮库当了亦工亦农工人,后来不仅转为正式职工,还当上了粮库的会计、财务科长,最后成为主管业务的粮库副主任。 在这个过程中,弟弟一直把崔大娘当成自己的亲人、老人,伺候,孝敬,像对待生身母亲一样。但随着崔大娘年岁越来越大,弟弟家的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因崔大娘的存在引发的矛盾就越来越多。 首先要说的是我兄弟媳妇,她是弟弟的同学,早就知道崔大娘的身世,所以她对崔大娘也像对自己亲妈一样孝敬。但当他们的孩子逐渐长大,并且知道这个奶奶与自己并无血缘时,就未必有那么深的感情,做事也不可能件件都那么得体。而这又是崔大娘最在意的事情。为解决这个问题,弟弟与弟媳给孩子们定下一条规矩:不管是谁惹崔大娘生气,“打无赦”!为此,我的侄儿和侄女受了不少委屈。就连考虑他们的婚事时,都因为家里养着这样一个说不得、碰不得的“皇太后”,吓跑了不少前来提亲或相亲的人。 在崔大娘从八十岁奔九十的十年,弟弟家因崔大娘存在出现的茅盾,几乎到了无法调和的程度。这时,弟弟的岳父岳母也被他们接来养老。其实这两位老人自己有退休工资,只是为了有个照应,才在弟弟家院里盖了两间房,单独吃住,并没有与他们一起生活。尽管这样,崔大娘仍旧觉得这是对她在这个家庭里地位的威胁和挑战。所以,总是找茬与弟弟的岳母打仗。 崔大娘养了几只鸡,弟弟的岳母看到她有时忘记喂了,就会到棚子里抓点粮食或鸡饲料撒在地上。这种情况本来是挺正常的事儿,但如果被崔大娘发现,一定会把小鸡打跑,把地上的粮食扫到一起扔掉,然后自己再抓粮食喂鸡。弟弟的岳母本来是好心,受到这样的羞辱,当然不肯罢休,于是两人就开始争吵。如果这样的事情仅此一件也好处理,问题是几乎每件事都有冲突。时间长了,两个人的矛盾仿佛已不可调和。 当时弟弟的岳母已80多岁,而崔大娘则眼看奔90了,谁能在她俩之间讲清什么道理?谁能做通她俩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次,两个人又无缘无故地吵起来,弟弟实在没有劝解的办法了,就把体重80多斤的崔大娘抱起来,放在一个箱子盖上,随后又把岳母抱到另一个箱盖上,拽过老婆孩子,跪在地下给两个“祖宗”磕头,劝她们别再不缺吃、不少穿地斗闲气了。 两位老太太大概都是头一回坐在这么高的箱子上,吓得四条腿一起蹬,并且答应不再吵架。然而说归说,吵归吵。 俩老太太的矛盾影响了家庭的安定,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五十多岁的弟弟、弟媳有时就跑到河边大哭一场,但他们从未有过让哪位老人离开的念头。 几年前,崔大娘、弟弟的岳父、岳母相继去世,弟弟一视同仁地料理了后事。知道弟弟与崔大娘关系的人,都觉得老太太早年没白疼他。 如果加上生身父母的丧事,弟弟总共发丧了六位老人,堪称孝子。 责任编辑:华玉 主编:蝶鸢 主审:红叶 监制:孤筑 天下传媒出品之号 作者简介徐振泽,忝列于吉林省、长春市作协队伍之间,实乃一文学票友。在七十多年的斜杠人生中,曾加入中国化工学会;担任吉林省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理事;国企,民企,主要负责人。发表文史专著与文学作品约万字。 主播简介红叶,长春市人,与共和国同龄。吉林朗诵艺术学会会员。喜欢唱歌和朗读。喜马拉雅认证主播,昵名雪婆婆的问候,播有长篇纪实文学大道通天,古文美文专辑儿童故事专辑,诗歌散文专辑等。天下文学传媒副总裁。 天下文学传媒集团 总裁:孤筑 副总裁:红叶 主编:孤筑 副主编:青箫 制作总监:王庆刚 播音总监:红叶 播音助理:爱*厮守 摄制助理:看日出 文学督导:融融刘树华刘永平漫步山林酒痴姚华伟(HW) 艺术顾问:刘云邓福君蒋鸿亮崔希家 驻站作家:勿忘我虎妞华玉 ●《永远的赵孟頫》之序 ●《永远的赵孟頫》之一孤筑如数家珍赵孟頫 ●《永远的赵孟頫》之二解析赵孟頫仕元之所谓“气节”说 ●《永远的赵孟頫》之三浅谈赵孟頫的艺术人生与人文情怀 ●《永远的赵孟頫》之四赵孟頫主政济南路之趣闻轶事 ●《永远的赵孟頫》之五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与乾隆之生死情结 ●《永远的赵孟頫》之六赵孟頫书法艺术成长轨迹 ●《永远的赵孟頫》之七孤筑浅论赵孟頫艺术地位 ●《永远的赵孟頫》之八赵孟頫烛光里的妈妈 ●《永远的赵孟頫》之九管赵风流爱情不死(上) ●《永远的赵孟頫》之十管赵风流爱情不死(中) ●《永远的赵孟頫》之十一管赵风流爱情不死(下) 关于赞赏 一、赞赏金领取条件 1.作品平台推出一周内阅读量需达到人以上,赞赏金可按规定比例返给作者和主播。 2.作品平台推出一周内满足阅读量,赞赏金超过10元以上按比例返给作者。10元以内(含10元)和超出期限部分留做平台运营。 二、赞赏金分配比例 1.没有朗读作品的按:作者50%剩下支持平台运营。 2.有朗读作品按:作者40%,朗读25%,剩余部分留做平台运营。 您的打赏支持,是文学原创作者的莫大荣耀! 天下孤筑文学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wangwoa.com/wwwfz/8185.html
- 上一篇文章: 电影分享2
- 下一篇文章: 金土地bull华东社马晓君白鸽